科舉制度始于隋文帝開皇七年(587)。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開設(shè)進士科,此為科舉之始。隋煬帝在歷史上名聲很不好,但他創(chuàng)建的科舉考試制度卻深得人心,成為古代文人躋身仕途的重要途徑,也是封建統(tǒng)治者選拔官吏的重要制度。傳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終止,前后經(jīng)歷1300多年。
“狀元”是殿試錄取第一名進士之通稱,其名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壬午年科狀元孫伏伽。因舉人拉禮部試皆投狀,固考取第一者稱為狀頭,亦稱狀元。張榜時名列榜首,故又有“榜首”之稱。唐代進士不分甲。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始分殿試合格者為五甲,一甲第一名稱狀元,第二、三名亦有稱為狀元者。元順帝時,改五甲為三甲,一甲限取三人,狀元專指一甲第一名,此后成為定制。明清時,殿試分三甲發(fā)榜,第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三名,依次稱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稱為“鼎元”,又是殿試第一名,故又別稱“殿元”。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已臻成熟,其科舉制一般有以下程序。
童試,相當(dāng)于唐宋時的州縣試。先是參加知縣主持的縣試(或知府、知州主持的府試),合格者稱童生,每年舉行一次。然后參加省學(xué)道、學(xué)政主持的院試,合格者由童生改為生員,即秀才。取得秀才身份后,才有資格進入地方或中央的官辦學(xué)校讀書,通過歲考和科考,按成績優(yōu)劣又分為附生、增生、廩生、監(jiān)生(太學(xué)生)。成績特優(yōu)者還可通過“貢考”成為貢生,并可進入仕途。
鄉(xiāng)試,秀才每隔三年可參加在省城舉行的鄉(xiāng)試。逢子、午、卯、酉年為正科,遇皇家喜慶大典加科為恩科。由皇帝欽命正副主考官,凡獲秀才身份的州、縣、府學(xué)生員、監(jiān)生、貢生等均可參加。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試。合格者為舉人,也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第二至第十名稱亞元。
會試,鄉(xiāng)試后第二年春天在京城舉行,由禮部主持,唐宋時稱為省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在二、三月進行,故又稱“春試”、“春闈”。逢辰、戌、丑、未為正科,也有恩科。合格者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凡會試獲得貢士資格者可全部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宮殿上的考試,所以又稱“廷試”。
殿試的前一天,由鴻臚寺官員負(fù)責(zé)置御座、黃案,光祿寺官員安放試桌、排座次。第二天黎明,參試貢士到殿后排列,每人賜宮餅一包,王公百官分立兩旁。隨后,皇帝升殿。大學(xué)士棒出試題,授給禮部官員放到黃案上。百官及考生贊拜行禮后,禮部官員發(fā)試卷,考生跪受,回到座位開始答卷。凌晨入場,日落交卷。試卷宣紙裱成,每頁長約40公分,寬約12公分,每行寫24字。試卷“糊名”,以防作弊。
試卷最初由皇帝親閱,后改由評卷大臣評閱,按優(yōu)良定為五等,并將前十名試卷呈皇帝,當(dāng)面拆示考生姓名,請皇帝定狀元、榜眼、探花人選,并決定二甲前七名順序。
皇帝欽點狀元后,于次日清晨召見前十名新科進士,史稱“小傳臚”。此后,正式公布殿試名次金榜,稱為“大傳臚”、“傳臚唱名”、“傳臚大典”,是科舉時代國家最隆重的儀式之一。傳臚之后,狀元率新科進士赴禮部舉行的盛大宴會,唐代為“探花宴”,明代為“瓊林宴”,清代稱“恩榮宴:。宴會后,狀元又率大家至孔廟行“拜謁”之禮,并在國子監(jiān)立石碑,鐫刻新科進士姓名。至此,考狀元的程序才全部告成。
武科考試從唐代開始,也是三年一次。考試內(nèi)容除騎射步射、拳腳7槍等武功外,還考兵法韜略,行軍布陣,時務(wù)邊防等,與丈科一樣,分童試、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四級。鄉(xiāng)試后武舉人參加的是“鷹揚宴”,殿試后的武狀元、武榜眼、武探花、武進士是赴兵部舉行的“會武宴”。
我國歷史上的狀元有多少,傳統(tǒng)的說法是文武狀元778名。據(jù)《狀元史話》載有文狀元591名,《中國歷代武狀元》載有武狀元282名,共有文武狀元873名,但都不可能完全準(zhǔn)確。還有文榜眼366人,文探花331人,武榜眼、武探花不計其數(shù)。
莊氏在歷史上有四位狀元,明代有武狀元莊安世,文狀元莊際昌,清代有文狀元莊有恭、莊培因。兩位榜眼,明代莊奇顯,清代莊存與。可謂是“四位狀元兩榜眼,只缺一位探花郎”。莊有恭狀元已列入宰相篇,現(xiàn)將三位狀元、二位榜眼,簡介如下:
武狀元莊安世
莊安世(1574-1644年)字可平,號念德,宋泉州鯉城北峰浦西人。自幼好武藝。明神宗萬歷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武舉會試第一名(狀元)。
萬歷三十五年(1607)九月中武狀元,明神宗命大理寺卿鄭繼之,知武舉。九月,命右春坊、右諭德兼翰林院侍講林堯俞,泉州大房人史繼偕(萬歷二十年文舉榜眼)任武舉考試官。莊安世沒有可承襲的官爵,以一介民生獲得中武狀元,實屬不易,與莊安世文狀元黃士俊廣東順德人,同年中狀元。莊安世與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同為晉江人。俞大猷為嘉靖十四年(1535)武舉會試第五名,為大明江山的完整立過汗馬功勞,與另一位抗倭名將戚繼光齊名。
莊安世正史無傳。《福建通志》、《晉江縣志》記載:莊安世,萬歷丙午(1606)科鄉(xiāng)試武舉人,前所舍人(舍人系原屬貴顯家族)。該榜福建中舉28人。
莊安世的祖上曾有顯赫的家族背景,但到他長成參加武舉時只是一介平民。明代有武狀元52名,大多都出身于武職世家,他們在中武狀元之前都有承襲官爵,享受朝廷的俸祿。據(jù)有關(guān)史料載,他們之中任都督、總兵、副總兵、都司、指揮使、參將、守備等官職的就有36人。而莊安世雖然沒有現(xiàn)成的官職,但他立志報效國家,光耀門楣,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終于練就高超武藝,通曉韜略兵法,以一介平民高中武狀元,實屬不易。在明朝近三百年歷史,52名武狀元中乃是“鳳毛麟角”。莊安世又是有史以來莊氏第一位狀元。
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二月,楊鎬指揮的四路明軍被后金擊敗使朝野一片震驚,莊安世挺身而出,被神宗命為北方守備,在通州協(xié)助徐光啟練兵。熹宗即位,莊安世壯志難酬,曾稱病解甲歸鄉(xiāng)。
思宗即位,莊安世被召入京,任武英殿侍講筵官、兵部主侍衛(wèi)、錦衣衛(wèi)侍領(lǐng)。幾年后,后金女真兵再次攻入明境,深入腹地,京城森嚴(yán),朝廷召莊安世帶兵入援,但楊嗣昌卻主張與后金言和,而養(yǎng)精蓄銳埋伏于商洛山中的李自成農(nóng)民軍也乘機攻入河南,占領(lǐng)洛陽。不但使剿滅后金報國之志成為泡影,而且兵餉日增、民怨沸騰。加上孔有德、李自成等叛軍一路燒殺,崇禎帝處于內(nèi)外交困,調(diào)集莊安世等人馬圍剿,但依然久攻不下。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大順軍 兵臨北京城下,大明江山岌岌可危,十九日崇禎帝以無顏見先帝之憾,自歿于煤山一棵大樹上。而狀元莊安世身先士卒,沖向城中。他負(fù)傷拼搏,也在這煙火紛飛、刀光劍影的夾戰(zhàn)中,為國盡忠,陣亡于京郊沙場。事后,南明唐王朱聿鍵悉聞莊安世去逝,特賜“一門忠孝匾以旌其忠貞報國之志,至今泉州莊氏祠堂門前懸掛“一門忠孝”匾。
后人用“明末武將,壯志難酬,內(nèi)憂外患,一門忠孝”來概括他的一生。
明代狀元莊際昌
莊際昌(1584- 1629),字景說,號羹若,原名夢岳。福建晉江人(祖籍永春縣)。明神宗萬歷四十七年(1619)已未科狀元。
莊際昌少年聰慧,七、八歲便能賦詩作文,揮筆立就,文不加點,一氣呵成。他崇尚仁義,品行端正。萬歷四十七年(1619)二月,莊際昌赴京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奪得第一名,稱會元。三月十五日參加神宗帝主持的殿試,才思敏捷,文學(xué)超群,又一舉奪得殿試第一,成為明朝開國以來第81位狀元。
莊際昌榜共取進士345人,后來出了大批名人。如第三甲第28名袁崇煥是抗金名將,屢敗金兵;第三甲第29名孫傳庭也是一代名將,曾與李自成大戰(zhàn)潼關(guān),兵敗身死。此外,榜眼孔貞運,第二甲第4名何吾騶,第三甲第21名薛國觀等,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故世人稱莊際昌一榜為“名榜”。
莊際昌高中狀元后,授翰林院修撰。后任經(jīng)筵展書官及皇帝起居注官。1620年神宗帝駕崩,由其長子朱常洛繼位,史稱“光宗”。光宗帝本來身體虛弱,由于服了過量丹砂中毒而死,在位一個月,時年僅39歲。后由光宗長子朱由校繼位,史稱熹宗。熹宗即位,封其奶媽客氏為“奉圣夫人”。魏忠賢原名魏進忠,后改名換姓叫李進忠入宮為宦官,他投靠客氏曲意逢迎,深得客氏寵愛。客氏受封為奉圣夫人,魏忠賢也一步登天;被命為宦官二十四衙之首的秉筆太監(jiān),近侍皇帝,批答奏章,傳達圣旨,制約內(nèi)閣,有二皇帝之稱,被熹宗賜名忠賢,從此開始擅國,權(quán)傾宰相。莊際昌雖然有官有祿,但他深知歷史上凡宦官專權(quán),十之八九皆為禍患。所以,他找到一個到南方的差事離京赴任,辦完事即又上奏請假,隱居不出。莊際昌乘此機會,在家主持編修《閩南莊氏族譜》,直至修譜大功告成。天啟六年(1626)秋,他假期已滿,必須回朝。
正是此時,魏忠賢早已從幕后跳到前臺,擅權(quán)主政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內(nèi)閣首輔、各部官員爭相拜于魏門,充當(dāng)義子義孫。自內(nèi)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多數(shù)為魏氏死黨。明朝內(nèi)閣變成魏家私閣,內(nèi)外大權(quán)一歸魏忠賢。更有甚者,浙江巡撫潘汝楨首倡為魏忠賢立生祠,接著各地效仿,生祠遍布全國。祠中供有魏忠賢塑像,行人經(jīng)過要行五拜禮,呼九千九百歲。魏忠賢自稱九千歲。還有人提議把魏忠賢列為圣人與孔子并尊,認(rèn)為魏忠賢貢獻高于孟子。全國上下瘋狂效忠一個宦官,政治腐敗已經(jīng)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
莊際昌假滿還朝后,正好碰上魏忠賢黨徒主持纂修《三朝要典》,朝廷指令莊際昌參與纂修。莊際昌知道,魏忠賢一伙是借修《三朝要典》,迫害反對魏忠賢專權(quán)亂政的東林黨人。所以,莊際昌守正不阿,堅決不肯參與修纂,而且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不是要把國史當(dāng)成刑書修嗎?”莊際昌心里明白,他一切言行都在特務(wù)監(jiān)視之下,他這一舉動得罪魏忠賢會有什么后果,他清楚得很。但為了民族和正義,他鐵骨錚錚,忠肝義膽,粉身碎骨在所不辭。結(jié)果是不想而知,被魏忠賢削職為民,沒有被他害死乃屬大幸。
熹宗帝于天啟七年(1627)駕崩,時年23歲。光宗帝第五子朱由檢繼位,史稱“崇禎”。崇禎帝即位,貶客氏,黜魏忠賢,發(fā)配去鳳陽守墳,半途下令逮捕,魏忠賢畏罪自縊死。崇禎元年(1628)魏黨被誅,莊際昌得以官復(fù)原職,不久升為左庶子(五品),再升國子監(jiān),祭酒(四品)。
崇禎皇帝每召集大臣議事,都由莊際昌作記錄,經(jīng)常通宵達旦。他這次奉詔赴京途中本已有病,終因勞累過度,加重了病情。次年,病逝于任所。莊際昌為人正派,光明磊落,只可惜一代忠臣英年早逝。
清代莊元莊培因
莊培因(1723-1759),字本淳,莊存與弟,父諱莊柱。江南武進人(今江蘇常州人)。清代官吏、學(xué)者,歷官侍講學(xué)士。以詩文名,而恭和御制詩居大半。有《虛一齋集》。
清乾隆十九年(1754)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掌修國史。是科榜眼王鳴盛,后來成為考據(jù)大師。二甲四名,紀(jì)昀成為大學(xué)問家。二甲第四十名錢大昕為一代宗師。因此,莊培因榜被稱為"名榜"。乾隆二十一年,莊培因出任福建鄉(xiāng)試主考官。乾隆二十三年,出任福建學(xué)政,官至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乾隆二十四年病死于任上,年僅三十七歲。
乾隆十年(1745),莊存與以榜眼高中進士,同科狀元是他的妹婿錢維城,郎舅鼎甲,鄉(xiāng)里為之轟動。縣衙敲鑼打鼓來莊家報喜,弟弟莊培因看了縣里送來的喜報,不以為然地說:“有啥稀奇,要中就要中狀元”。回到家里,鋪開紙寫了兩句詩:“他年令弟魁天下,始信人間有宋祁”。宋祁是宋朝人,他與哥哥宋郊(又名宋癢)同科考試,都考上了。弟弟宋祁考了第一。皇太后說弟弟的名次不能排在哥哥前頭。于是宋郊得了狀元,弟弟宋祁為探花。莊培因詩的意思是阿哥中了榜眼,我弟弟一定要比你好,非得狀元不可,而這時培因連舉人還未考上。哥哥看了弟弟的詩,覺得很有志氣,便笑著說:“賢弟,寫得很志氣,為兄的在京城一定為你設(shè)宴慶賀。”
哥哥進京做官以后,培因就把寫的詩句重新抄寫,作為座右銘貼在書房里,每天要看幾遍,檢點自己的學(xué)習(xí)情況。功夫不負(fù)苦心人,乾隆十九年(1754)莊培因果然高中狀元。出榜那天莊存與履行諾言,在京城大宴賓客,為弟弟慶賀。“兄弟鼎甲,譽滿京城”。莊培因授翰林院修撰。乾隆二十一年任福建主考官,哥哥莊存與任浙江主考官,兄弟相約同時離京赴任,路過常州省親,熱鬧非凡,也榮耀之至,一時傳為佳話。
莊培因還是雍正五年(1727)狀元彭啟豐的女婿。彭啟豐,蘇州人,授翰林院修撰,南書房行走。翁婿狀元,美名揚蘇常。可惜好景不長。培因正可躍馬揚鞭、大干一番的時候,卻于1759年因父喪丁憂回鄉(xiāng),悲傷過度而亡,殊為可惜。
明代榜眼莊奇顯
莊奇顯( 1587-1622),字允元、號九微。福建泉州人。明神宗萬歷四十一年(1613)癸丑科周延儒榜進士第二名(榜眼)。
莊奇顯出身書香門第,世代簪纓,乃宋代三朝元老、少師莊夏第14代孫。莊奇顯19歲時參加鄉(xiāng)試中舉,考取第9名。26歲時赴京參加禮部會試,成績優(yōu)等成為貢土。后參加神宗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一舉奪得第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成為其家鄉(xiāng)六位考取鼎甲者中年齡最小的一位。該榜共有進士344人。
萬歷四十二年(1614),莊奇顯受朝廷之命,奉慈圣太后遺詔往河間(今河北獻縣)諸路宣讀。三年任滿,準(zhǔn)備回朝,恰在此時其父親去世,莊奇顯按例辭官回鄉(xiāng)守喪。到家后,他走遍大小山麓,想為父親尋求一方理想的墓地而不得,以至身心大損。
莊奇顯利用為父守喪期間,主持重修《泉郡清源莊氏族譜》,并作譜序,詳細記述三朝元老、少師莊夏及其兄莊翼、莊果、莊晦的后代子孫蕃衍、遷徙、分布概況,為后人研究莊氏歷史文化留下寶貴的史料。
萬歷四十八年(1620),,莊奇顯守喪期滿回朝。天啟二年(1622)正月,升為留都南京國子監(jiān)司業(yè),是國子監(jiān)長官祭酒之副手,官階正六品。在明代北京、南京都設(shè)置國子學(xué),故有南監(jiān)、北監(jiān)之稱。國子監(jiān)司業(yè)官職雖不算高,但一般都以翰林出身方可委任。莊奇顯由于守喪期間身心受損嚴(yán)重,又加之修撰族譜耗費無數(shù)精力。因此,他在南京任職時,身體條件每況愈下,不久即因病去世。
臨終前,莊奇顯寫了一首絕命詞:“非求生,求見老母一日;非憾死,憾虛父母此生。求者空求,憾者永憾。不忠不孝,誰結(jié)吾局。”讀之人人流淚。莊奇顯在重病期間,聞知征遼兵敗,莊奇顯撫床扼腕恨自己不能“馬革為殉,空斃牖(指窗戶)下,不勝恨恨。”就連內(nèi)閣首輔(宰相)周延儒聽后也哭著說:“沒想到這世上還有如此之人。”
莊奇顯聰慧超群,生性孝順,居家以正己為要;與人交往襟懷坦蕩,心如金石。只可惜英年早逝,未及大用。
清代榜眼莊存與
莊存與(1719 -1788),字方耕,江南常州府武進(今江蘇武進)人。清乾隆十年(1745)乙丑科錢維城榜進士第二人(榜眼)。
莊存與進士及第后,授翰林院編修。莊存與的弟弟是乾隆甲戌科狀元莊培因。乾隆十三年,莊存與散館考試列二等末,暫不授職,以待引見。乾隆十六年,經(jīng)引見,仍授編修。乾隆十七年,莊存與出任湖北鄉(xiāng)試副考官;升侍講,入值南書房。乾隆十八年,升侍講學(xué)士;出任湖北鄉(xiāng)試主考官,提督湖南學(xué)政。乾隆二十年,遷少詹事。莊存與升為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從二品)。乾隆二十一年,任浙江鄉(xiāng)試主考官;任直隸學(xué)政。乾隆二十二年,奏冒籍考生泛濫,請凡考生冒籍者停兩科,并在地方甘結(jié),由學(xué)政人冊,在禮部存檔。
乾隆二十三年(1758),莊存與任順天學(xué)政,因考試滿州童生場規(guī)嚴(yán)肅,督試嚴(yán)密。作弊者不能傳遞,故起哄喧鬧。滿蒙籍考生閹考場,御史湯世昌參奏,莊存與被革職。帝親臨復(fù)試,將鬧場、傳遞包攬受賄滿州童生海世正法,附和鬧場童生保羅等發(fā)往拉林種地。八旗義學(xué)以無育才之實被裁去。乾隆帝嚴(yán)懲咨事鬧堂考生;諭令莊存與革職,仍留內(nèi)閣學(xué)士任。
乾隆二十四年,莊存與丁父憂(守喪)。三年后服闕,補內(nèi)閣學(xué)士。乾隆三十三年,命莊存與在上書房行走。乾隆三十六年,“不數(shù)年晉秩卿,歷充鄉(xiāng)試考官,會試總裁。”莊存與任會試同考官。同年出任浙江鄉(xiāng)試主考官;次年,教習(xí)庶吉士。乾隆三十八年,補禮部右侍郎。乾隆三十九年,提督山東、河南學(xué)政。并充天文算法部裁官及樂部大臣,命值南書房,上書房行走。乾隆四十一年,莊存與丁母憂(母逝守喪),服闋。至乾隆五十一年,以禮部左侍郎,致仕(退休)回家休養(yǎng)。乾隆五十三年十月,莊存與卒。
莊存與稟性耿直,廉潔。一次,莊存與典試浙江鄉(xiāng)試,巡撫以黃金贈送給他,他一口回絕。后來,巡撫改用二品冠送他,他就收下了。在回去的路上,隨從者信口說:“冠頂上是真珊瑚,價值千金。”莊存與一聽寶石價值比得上金子,說:“怎么不早說?”趕緊派人急馳回去,將二品冠歸還。另外,還有一天,莊存與已經(jīng)作了日講官,乾隆帝駕御文華殿,同作日講官的眾人紛紛將上前,授講儀畢。莊存與忽然大聲啟奏:“剛才講章有舛誤,臣意不謂爾也。”他又捧書再次進講,講盡他的見解。同為官的都大驚失色,乾隆帝因此也為他而多留些時間,聽罷而去。殿內(nèi)一片蕭然。由此兩件事可知他的“廉鯁”性格。
莊存與是清代著名的今文經(jīng)學(xué)派。他對公羊派的萌芽和演進,今文經(jīng)學(xué)擺脫古文經(jīng)學(xué)的束縛,及今文經(jīng)學(xué)對其他學(xué)術(shù)的積極影響,都有不可磨滅的作用。在經(jīng)學(xué)研究上有南北二派。經(jīng)學(xué)南派中有不同派別。莊存與為常州派,又稱陽湖派。他以治公羊春秋見長,莊存與對經(jīng)學(xué)研究獨具一格。莊存與自幼學(xué)習(xí)經(jīng)學(xué),尤長于書經(jīng)而善于別有選擇,立論平允。他通天人之故,接西京之傳,深得董、賈之精微。在值上書房時,曾說:“辨古籍,誠偽為術(shù),淺且近也。古籍墜湮十之八,頗藉偽存者十之二。帝胄不能旁覽雜氏,惟賴五經(jīng)以通治。昔者大禹謨廢人心道心之言,殺不辜寧,失不經(jīng)之誡已矣。”“今數(shù)言幸而存皆圣人之真言也,問命廢左右前后,皆正人之美失矣。”
著有《易說》、《毛詩說》、《周官說》、《周官記》、《尚書說》、《尚書既見》、《春秋正辭》、《樂說》、《四書說》、《算法約言》、《周官說補》、《律呂正義》等。后人總匯其所撰為《味經(jīng)齋遺書》。他的侄子、進士莊述祖(莊培因之子)精通伯父之經(jīng)學(xué),又著有《尚書今故考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