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惠東莊氏
惠東縣位于惠州市東南,東與海豐縣毗鄰,西與惠陽市連接,南臨南海,北與紫金縣接壤。
惠東地域漢代屬博羅縣地。劉宋時析置安懷縣。隋開皇九年(589)改名歸善縣,屬循州管轄。明、清皆屬惠州府。民國時廢惠州府,改歸善縣為惠陽縣。新中國后屬惠陽地區(qū)0 1958年析惠陽縣東部地區(qū)設惠東縣,因在惠陽之東,故名惠東。
居住在惠東之莊氏,他們的先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從福建泉州,廣東普寧果隴、揭西上砂等地遷入開基。
第一支來自福建惠安。據(jù)惠東白花高埠頭《莊氏族譜》記述,白花鎮(zhèn)高埠頭村莊氏,源出于福建始祖莊森的后裔。莊森第20代孫、莊晦第12代孫獻金、獻玉、獻水、獻木、獻土兄弟五人奉攜其父親莊福元之骨骸,到粵之惠州府歸善縣平山司高埠頭鄉(xiāng)西門寮居住。住四代約100年,傳至他們兄弟的曾孫時,于清乾隆九年(1744)白西門寮遷居新埔地(今惠東縣白花鎮(zhèn)高埠頭村)開創(chuàng)基業(yè),至今已有260余年。
莊日吾、莊日珍乃莊獻金兄弟第6代孫,約于清道光年間遷居園山子。當時兄弟倆是種植、管理沙梨,后在園山子沙梨園建屋居住;至今有160余年,傳裔8代人。
自莊獻金兄弟五人在高埠頭創(chuàng)基以來,經(jīng)過后代裔孫的艱辛努力,已獲基業(yè)牢固,人丁興旺,事業(yè)有成。如今高埠頭莊氏四處外遷,分布于惠東縣平山、白花、吉隆、黃埠、梁化鎮(zhèn),惠陽市淡水鎮(zhèn),以及惠州、深圳、廣州、湖南、海南、香港等地。
第二支來自福建晉江,開基祖莊光亮。其直系為:勤勵-尚文-日—昌吉—良慶—佑廷—榮英—文偉—光亮。
莊光亮,號千如,乃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第26代孫,同安祥露始祖莊勤勵第9代孫。莊光亮生于明天啟元年(1621),原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水頭鄉(xiāng)。青年時游惠州府歸善縣,攜妻林氏于平山司青龍?zhí)多l(xiāng)定居。傳至其曾孫莊紹德,遷至平政司王公前鄉(xiāng)居住。莊光亮之裔孫現(xiàn)分布于惠東稔山等地。
第三支來自海豐梅隴海頭村。稔山大敦莊氏三房奉莊萬盛(威)為一世祖。莊萬盛配陳氏原居海豐,卒葬海豐白石崗。其子莊碧(璧)源,同居海豐,卒葬海豐石碑頭(稱坡頭);莊碧源之妻張氏,從海豐帶兒子到稔山大敦建居。大敦莊氏三房奉莊碧源為二世祖。莊碧源有三子欽恒、博恒(居海豐)、升恒,其后代裔孫分布稔山大敦等地。莊碧源第7代孫莊茂容配曾氏,自立堂號為“積善堂”。今天大敦莊氏三房人丁興旺,過著幸福生活,實乃其二世祖娶張氏歷盡辛酸,成家造祚之功也!其功其德之隆,實乃莊氏子孫之福也!
第四支來自普寧果隴。莊元敬乃果隴再基始祖莊南溪第12代孫。其上傳世系為:南溪一東澗一恂確一循寬一世喬一良賓一容麾一捷京一岐周一東萊一開揚一元敬。莊元敬于清雍正年間從果隴遷入歸善縣稔山排下(今惠東稔山鎮(zhèn)范和村)開創(chuàng)基業(yè),被范和莊氏奉為再基始祖。
第五支來自揭西上砂。上砂莊氏始祖莊詔的裔孫,早在清嘉慶年間和民國時期,遲在新中國之后和改革開放年代,分期分批遷入今惠東縣各地,歷盡艱辛,成家立業(yè),蕃衍后代。稔山鎮(zhèn)長排村莊氏,系上砂始祖莊詔的裔孫。
莊瑞文,乃莊詔第19代孫,八世祖莊伯富第12代孫。其上傳世系為:伯富一玉輝一基一居中一定宇一日京一賢弼一朝卿一拔鳳一吉士一啟昌一瑞文。莊瑞文約于清嘉慶年間(1796-1820),從上砂遷至稔山長排山定居。稔山長排,背山面海。
長排莊氏全部都是從事農(nóng)田耕作和鹽田曬鹽為業(yè),歷盡千辛萬苦,度日艱難。長達200余年祖輩沒有讀書的機會,在解放前基本是文盲或半文盲。新中國后有一人在香港出生,1980年畢業(yè)于香港大學,破了天荒。
莊瑞文有二子:朝斌、朝舉。莊朝舉娶王氏生一子:廣忠。莊廣忠生四子:長子莊本敬遷居稔山圩;次了莊本杰遷居寶安縣西鄉(xiāng)鹽田;三子莊本源、四子莊本昌在長排守祧。長排莊氏,現(xiàn)有人口約200余人。人口發(fā)展緩慢,但傳代迅速。自莊瑞文開基至今約210年,傳裔IO代人。2004年全國修編《中華莊氏族譜》時,該村已有莊詔第29代裔孫男丁5人,女4人,是目前莊詔派下輩序最小的排頭兵。當時有25代莊媽陳太,時年88歲,“五代同堂”,被當?shù)貍鳛榧言挕?/FONT>
稔山鎮(zhèn)聯(lián)山村莊氏,奉莊永登為開基始祖。莊永登乃上砂始祖莊詔第23代孫,八世祖莊伯富第16代孫。其上傳世系為:伯富一玉光一潤一居舜一以昆一愷義一鎰夫一君瑞一迪爾一連慶一圣麒一華賓一宜惠一春福一建堂一永登。
莊建堂乃莊永登之父,原居上砂鎮(zhèn)龍山鄉(xiāng)下龍門村德興樓。由于祖居田少人多,且山高路崎,生活勞作甚為艱難。為了謀求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fā)展,于民圄十四年(1925),偕同妻古氏率全家陸續(xù)遷移,流落于今惠東縣吉隆鎮(zhèn)大埔村;暫住二年,再遷火燒石、轎嶺、再背。長則二三年,短則半載,到處流離失所,幾乎無安身之處;居住茅寮,租耕墾荒,終年勞苦才勉強糊口。且受盡土豪劣紳之種種剝削和欺厓,嘗盡人間辛酸,其苦難之情難以言表。至1937年,日寇大舉侵華之時,全家依然漂泊不定。莊建堂留下妻兒、孫子,獨自一人返回上砂。他原想動員其他祖叔外遷,借以改變勢單力薄備受欺凌之困境;但因諸多原因未能如愿,加之年歲已高,爾后一直居上砂直到壽終。古氏則率兒孫堅持定居稔山,直至年老壽終于稔山中徑。
莊永登于民國十四年(1925),攜妻廖氏帶三歲兒子莊殿源,從上砂下龍門德興樓出發(fā),隨從父母及兄弟全家,流落到惠陽縣吉隆(今惠東)等地,經(jīng)歷了十余年的漂泊生涯。父親返回上砂后,他是兄弟中居長,要擔負起支撐全家度過最艱難的日子。他勞碌奔波,忍辱負重,為立足一方而委曲求全,為養(yǎng)育兒女而嘔心瀝血,受盡無數(shù)人間苦難。直至1947年,莊永登在稔山范和村,偶爾了解到今聯(lián)山村有我莊氏同宗叔侄居住,是上砂二世祖莊文仲的后裔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從海豐縣竹苞鄉(xiāng)遷入定居的,隨即帶家眷投宗親而來。幸得當?shù)刎斨髑f發(fā)念不忘同宗共祖之情,接納了莊永登一家,并劃地給他墾種,免交地租三年。此后,莊永登帶領全家起早摸黑,以山為家,以地為業(yè),辛勤勞作;一年解饑,二年豐食,三年有所積蓄,并買下了“莊氏祖祠”的左側三間一廊,終于有了安居之所,從此結束了二十多年輾轉不停的流浪生涯。至1949年全國解放,他們加入了當?shù)貞艏?lián)山村成了他們蓄勢待發(fā)之地。
聯(lián)山莊氏,在舊社會經(jīng)受了不少的欺凌和歧視,同時又激發(fā)了他們自強不息、頑強拼博的堅強意志。如今莊永登派下裔孫,已全部走出聯(lián)山,棄農(nóng)遷居城鎮(zhèn),從政從商,成家建業(yè).抓住機遇,大展鴻圖,揚眉吐氣,光宗耀祖。富裕的聯(lián)山莊氏,他們不忘先祖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更不忘聯(lián)山這塊土地養(yǎng)育過他們。十幾年來,他們連續(xù)做了許多好事。
第一件是資助聯(lián)山興教辦學。莊發(fā)貴乃莊永登之孫,莊昌源之子。他以祖先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鑒,激勵自己奮發(fā)向上。他于1986年9月率先洗腳離田,棄農(nóng)從政,業(yè)績可嘉。他是聯(lián)山莊氏一顆耀眼的新星。他儀義疏財,樂善好施,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常回聯(lián)山與當?shù)馗刹咳罕姽采讨赂恢罚瑓f(xié)助聯(lián)山作長遠規(guī)劃。他資助聯(lián)山興教辦學,先后籌資興建聯(lián)山小學和牛牯墩學校校舍。
第二件是興修道路。莊發(fā)貴等聯(lián)山莊氏宗親,雖然已遷出聯(lián)山居住城鎮(zhèn),但他們不忘聯(lián)IU的孕育之情,出資整治聯(lián)山村東西兩條出人道路1.8公里,改善了生活和致富的必要條件,深得當?shù)馗刹咳罕姷暮迷u和贊譽。
第三件是續(xù)修族譜。1999年莊殿源、莊昌源、莊聲源(均系莊永登之子),提議續(xù)修族譜,由莊發(fā)招、莊發(fā)雄負責編寫,莊發(fā)貴、莊發(fā)友解囊出資出版《華南上砂莊氏族譜》第三集。該譜詳細記述歷代先祖艱辛創(chuàng)業(yè)的歷史,啟迪后代牢記先祖之功德,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件是興建“永源樓”。1998年由莊發(fā)貴發(fā)起規(guī)劃籌資,并在眾兄弟和叔侄的積極配合支持下,在牛牯墩的聯(lián)山村建立一座“永源樓”。該樓是古今結合的客家建筑四合院圍屋,氣勢雄偉,金碧輝煌。“永源樓”取莊永登名字中一個“永”字及其三子名字中一個“源”字組合而成,旨在啟示后人牢記祖輩創(chuàng)基功德之隆,別具匠心。“永源樓”是聯(lián)山莊氏每年回去聚會及祭祀的場所,又是回鄉(xiāng)省親時與聯(lián)山村鄉(xiāng)民敘述鄉(xiāng)情、溝通感情、促進團結的橋梁。
第五件是建立永源樓基金會0 1999年春節(jié)聚會期間,莊發(fā)貴首先倡議,并得到眾兄弟及子侄們積極響應,建立起來的一個公益性的經(jīng)濟組織。規(guī)定每年一至二次集資形式并成常規(guī),其基金除解決“永源樓”日常維護管理外,主要是解決聯(lián)山莊氏子孫今盾考入高等院校的經(jīng)濟保障,旨在培養(yǎng)造就一批英才;同時又是扶貧解困的經(jīng)濟依托,為共建和諧社會提供經(jīng)濟條件。此乃莊發(fā)貴等宗賢為圖報祖恩、回報社會的一大創(chuàng)舉,值得稱道。
居住在縣城平山鎮(zhèn),稔山鎮(zhèn)中徑、范和、革新,吉隆鎮(zhèn)轎嶺、平政、太華、老埔、西園等地的上砂莊氏,皆屬莊詔的裔孫,根同一脈。有的是1942年、1943年逃荒來此謀生的;有的是新中國后工作調(diào)動遷入的;有的是從部隊轉業(yè)在此地安置的;有的是改革開放之后來此從工、經(jīng)商的。他們遷徙的原因很多,通過他們自己的艱苦努力,已經(jīng)事業(yè)有成,并且在當?shù)胤毖芎蟠_枝發(fā)葉;培養(yǎng)造就了一批不計其數(shù)的人才,為地方建設作出了貢獻。
七、惠陽莊氏
惠陽市位于東江左岸,東與惠東、紫金縣接壤,西與東莞市相鄰,南臨大亞灣,北面是惠州市惠城區(qū)及博羅縣。
惠陽地域漢代屬博羅縣地,,劉宋時期析置安懷縣;隋開皇九年(589)改為歸善縣,屬循州管轄。明、清皆屬惠州府。民國時廢惠州府,1912年歸善縣與惠州府合并設惠陽縣;縣名沿惠州而取,惠與陽均有吉祥之意。新中國后屬惠陽地區(qū)0 1994年撤縣建縣級市,現(xiàn)屬惠州市管轄。
據(jù)已有資料顯示,現(xiàn)居住在惠陽市淡水鎮(zhèn)之莊氏,其中一支是從揭西上砂遷徙而來,多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遷入的,現(xiàn)有人口約200人。他們遠離家鄉(xiāng)故土而遷居惠陽,目的是抓住機遇,謀求更大的發(fā)展。經(jīng)過十多年來的艱苦拼搏,現(xiàn)在家業(yè)已成,并在此落地生根,繁衍后代,培養(yǎng)人才,生機勃勃。
八、惠州莊氏
惠州市位于東江下游,東江及其支流西枝江匯于市區(qū)中心。東鄰惠陽市及博羅縣,西、南面惠陽市,北與博羅接壤。
隋唐時稱循州,五代南漢為禎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改為惠州。元代為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民國時改稱惠陽縣。新中國后設惠陽地區(qū)行政公署,1988年撤銷行署建惠州市(省轄市)。
居住在惠城區(qū)之莊氏,來自省內(nèi)各地。他們有的是因工作調(diào)動遷入的;有的是在部隊任職遷居的。經(jīng)過他們自己辛勤耕耘,愛崗敬業(yè),已經(jīng)功成名就,大有作為。陸豐潭西白銀坑始祖莊建山后裔居惠州人口約1000人。金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莊恭欽、惠州宏益房地產(chǎn)集團有限公司事長莊智雄都是莊建山后裔。揭西上砂始祖莊詔的裔補,現(xiàn)居惠州有人口200多人。
九、深圳莊氏
深圳市位于廣東省南部沿海,東瀕大亞灣,西臨伶仃洋,北與惠陽、東莞市接壤,南與香港相連。深圳市的前身為寶安縣。東晉咸和六年(331)置寶安縣,因境內(nèi)有寶山,山有寶,得寶者安,故名寶安。唐代改稱東莞;宋代并人增城。明代置東莞守御千戶所,筑城,后改置新安縣,屬廣州府轄。清代仍稱新安縣。民國改稱寶安,當時的香港屬寶安縣轄境,清末淪為英國殖民地。新中國后,屬惠陽專區(qū)。1979年撤縣建深圳市,1980年建深圳經(jīng)濟特區(qū),現(xiàn)為我國對外貿(mào)易和國際交往的重要口岸,也是我國重點旅游域市之一。
居住在深圳皇崗的莊氏族人,乃福建永春桃源始祖莊森公四房十世孫莊敬德后裔,他們在這片土地上艱辛耕耘,披荊斬棘,勇于拼搏,耕讀兼顧,發(fā)桃源之祥,振錦繡家風,人才輩出。上傳世系為:森—申—述—軫—蓀—珦。永春第六世莊珦,字元祥,號溫仁,贈宣教郎。娶林氏,生二子:觀、賦。第七世莊賦,宋紹定間,蕩寇有功封協(xié)佑侯,敕建“忠應廟”于泉州以紀念。有一子:貞。第八世莊貞,字本正,居泉州,娶辛氏。生二子:榮、貴。第九世莊榮,字世光,仕宋朝,為縣承當。宋帝南渡扁邑之時,從帝駐驛杭州。娶京氏,生三子:長敬德,次敬仁(居杭州),三敬義(居杭州)。第九世莊貴,字世爵,娶汴氏。生二子:表誠、表恪。
皇崗莊氏世表(1—7世)
第一世;
莊敬德(榮公長子),生于宋嘉泰甲子(1204)年五月初十日,卒于德祐乙亥(1275)年九月初八日,享壽72歲。公好學有為,年輕時從政仕宋,由杭州至廣東,官居廣東提督軍馬,元兵揮戈南下之際,協(xié)助文天祥備兵于贛上,將家眷遷至廣東東莞戙船澳,其率兵鎮(zhèn)守江西,多次與元軍交鋒,“鐵馬渡河風破肉,云梯攻壘雪平壕”,立功無數(shù)。娶瓜氏,生三子:生三子:長子元禮(初遷蓮花山,即顏屋村);次子元智(移居寶安縣福永,在清代有的裔孫遷居番禺龍激村),三子元信(移居寶安縣觀瀾司徑),考妣合葬于東莞將軍帽山嶺。
第二世;
莊元禮(敬德公長子),字宗文,飽讀詩書,行文賦詩激越流暢,但無意仕途顯達,開學授徒,解私囊、募義捐,門徒不少。后沉迷于輿術,出游不知所終。娶葉氏,生四子:長興、次仲輿、三季輿、四善輿。二、三、四房傳裔未祥。
第三世:
莊興(元禮公長子),字孟輿,生于元至元乙亥(1335)年,自幼聰明好學,才華出眾,頗得父親喜愛,德映鄰里。娶羅氏,生長子恭;庶娶 氏,生次子佛寧(仲)。
第四世:
莊恭(興公長子),字克敬,號蒙齋,仕柳州儒學訓導,調(diào)南昌府豐城縣儒學教諭,后升林寺監(jiān)正。隨父移居落馬州(今新界)。他每天乘船回黃崗(今皇崗)曬鹽,黃崗有一位姓張的每天乘船到落馬州捕魚,常常相遇。有一天姓張的說:“莊哥您來黃崗扒(曬)鹽,我去落馬州捕魚,來來去去多有不便,不如兩家人住地對換,兩家都有利。”莊蒙齋聽后覺得有理,后兩人同意,姓張的移居落馬州。莊蒙齋帶子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遷居黃崗(另一說莊蒙齋之曾孫莊南園始遷黃崗)。娶陳氏,生三子,長耔(遷陽江)、次登(遷福永)、三潤(遷皇崗)。
第五世:
莊潤(恭公三子),字順齋,娶龍氏,生一子,懋仁。
第六世:
莊懋仁(潤公之子),娶歐氏,生一子,南園。
第七世:
莊南園(懋仁公之子),娶梁氏。生五子:長紹韜(后裔部分居龍崗愛聯(lián)新屯)、次紹略、三紹祖、四紹宗、五紹裔;庶娶梁氏生六子孔文。各有所傳,興旺發(fā)達。其裔孫分布今深圳皇崗、水圍,龍崗區(qū)愛聯(lián)新屯等地。
深圳皇崗原名黃崗,清乾隆四年(1739)族叔莊有恭(番禺人)高中狀元,親自到黃崗“莊氏宗祠”祭祖上狀元匾時,為感乾隆帝欽點狀元,皇恩浩蕩,將黃崗改名為皇崮,沿續(xù)至今。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時,中國駐港部隊在皇崗口岸,舉行莊嚴隆重而盛大的人港儀式,中央電視臺向全世界直播。一夜之間,皇崗口岸,名揚中外。
昔日黃崗荒涼稀疏,莊氏先祖歷盡艱辛耕耘創(chuàng)業(yè),迨至當今喜逢改革開放之良機,如今之皇崗已變成繁華鬧市01992年由于市政道路建設的需要,莊氏族人顧全大局,將具有二百余年的“皇崗莊氏宗祠”清拆,并將皇崗祖宗山墳移至下海林附近山地。1995年1月1日動工重建“皇崗莊氏祠堂”及“皇崗靈王廟”,歷時二年而竣工。“莊氏祠堂”為三進院落,造型精美,內(nèi)藏豐厚,古今結合,金碧輝煌,是目前************的莊氏宗祠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皇崗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集體固定資產(chǎn)從1984年的30多萬元,發(fā)展到2002年的4.5億元;人均年收入從300元增加至2萬元以上。從1992年9月18日成立皇崗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至2002年,10年來人均分配21萬元(稅后),全村500多戶股民全都住上小洋樓,一部分家庭擁有小轎車。公司抓經(jīng)濟建設的同時,重視精神文明建設。一是選送優(yōu)秀青年到高等院校深造;二是在實踐中培養(yǎng)鍛煉青年干部;三是高標準興建文化設施,先后興建了“大家樂”舞臺、圖書館、青年活動中心、文化中心、文化廣場、音樂噴泉、博物展覽館、室內(nèi)泳池、燈光球場、皇崗公園等,累計投資1.5億元,為轄區(qū)精神文明建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皇崗黨支部連續(xù)十年被評為“深圳市優(yōu)秀黨組織”;10次被省、市、區(qū)授予“文明單位”榮譽稱號0 1999年公司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被團中央評為“全國五四紅旗”團委;2002年1月被全國評為“全國文明社區(qū)”試范點,全國城區(qū)人大代表蒞臨參觀。
深圳水圍原屬皇崗村,1964年將水圍坊分為水圍村,位于深圳河畔,東南面是皇崗口岸和廣深高速公路,地理位置優(yōu)越。在舊村改造乏前,一遇暴雨則“水漫金山”,苦不堪言。如今的水圍大街椰樹成行,繁華似錦。1992年10月15日成立水圍實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固定資產(chǎn)6000萬元,截止2005年已達4.8億元,比1992年翻了8倍。1992年股民年均分配0.6萬元,到2005年增長到2萬元,增長3倍。1992年每戶平均住房240平方米,到2005年已達到戶均800平方米。公司在村前鑄造5.8米高的莊子銅像,以供世人瞻仰。從1992年以來,先后建造了敬老莊、幼兒園、圖書館、文化廣場、雅石藝術博物館等,用于公益事業(yè)投資累計達5500多萬元。
皇崗、水圍莊氏之富庶和幸福指數(shù),在廣東乃至全國都是屈指可數(shù)的。這既得益于先祖創(chuàng)業(yè)時選擇之圣地,又得益于改革開放之先氣;更是皇崗、水圍莊氏精英,抓住機遇,敢于拼搏,群策群力,協(xié)調(diào)發(fā)展所結出的碩果。
十、龍川莊氏
龍川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鄰興寧市,西連和平縣,南臨東源縣,北與江西省南部接壤。縣境于東江上游。
龍川縣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是廣東省古縣之一。取“邑有龍?zhí)蹲哉椒肿⒂诖ā敝鉃榭h名。《廣州記》載:“本博羅縣之東鄉(xiāng),有龍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為號。漢南海尉趙佗初即為龍川令。”隋廢,五代南漢復置。宋徙今治,明、清皆屬惠州府。今屬河源市管轄。
現(xiàn)居龍川莊氏有一支是來自揭西上砂。莊鼎章乃上砂始祖莊詔第22代孫,于1943年從上砂山下遷居龍川縣佗城;1.960年莊鼎章的叔伯兄弟誥章、許章、認章、辦章、碧章、局章、悅章均從上砂遷往龍川定居。現(xiàn)有人口50多人。
十一、梅州莊氏
梅州地處廣東省東北部,北面、東北面與江西、福建接壤,南鄰潮州、揭陽、汕尾市,西連河源市之龍川、紫金縣。
梅州漢屬揭陽縣地。東晉為海陽縣,南齊分置程鄉(xiāng)縣。五代南漢乾和三年(945)置敬州。北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祖父趙敬名諱,改稱梅州,是因境內(nèi)有梅峰山和梅溪(今梅江)而1得名。元代升為梅州路,明代復稱程鄉(xiāng)縣,清代升為嘉應州,民國時改為梅縣。建國后屬潮汕專員公署,1965年設梅縣專區(qū)0 1988年建梅州市(省轄市),轄梅江區(qū)和梅縣、蕉嶺、大埔、豐順、五華、興寧、平遠等一區(qū)七縣(市)。梅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客家文化中心。
居住在梅縣丙村的莊氏,開基祖莊瑢,字榮德,行七郎,乃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第18代孫,莊羅將軍之長子。莊瑢從泉州隨父護送端宗帝和衛(wèi)王趙昺入潮,在潮陽縣鐵山牛眠埔(今普寧月嶼一帶)暫住。不久,莊羅奉詔勤王,欽封護國將軍,協(xié)助文天祥抗擊元兵。應瑢與二弟莊隆隨父出征,轉戰(zhàn)江西,打了許多勝仗,后不幸潰師于汀澤津,父親以身殉國,宋軍撤離。莊瑢為避難逃往梅縣丙村落籍為家,后為梅縣莊氏肇基始祖,后代現(xiàn)居湖南株洲。
莊瑢的下傳世系為:瑢一余進一來英一政法一寧慶一法涌一成一玉(以下略)。
丙村昔日一片荒涼,人煙稀疏。如今廣梅汕鐵路在此經(jīng)過,距離葉劍英元帥故居、雁南飛茶田旅游度假村也不遠,又處在梅江沿邊。莊氏族人得益于先祖選擇的這塊風水寶地,子孫蕃衍綿長。
居住在興寧市龍?zhí)镦?zhèn)的莊氏,開基祖莊文達,字孟宗,乃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第19代孫、莊羅將軍之孫,上砂始祖莊詔之長子。莊文達從上砂遷徙興寧簸箕村(一說草鞋崗),其裔孫再遷龍?zhí)锴f厝。莊文達被興寧莊氏奉為再基始祖,其下傳世系為:文達一劉進一黃受一旺一孔光。孔光有三子:長子應麒,其裔孫居興寧;次子應麟,其裔孫部分居興寧,部分遷居江西于都;三子應風。莊文達的裔孫,現(xiàn)居龍?zhí)锴f厝有六百多人,外遷各地有一千多人。
縱觀梅縣、興寧莊氏開基祖乃伯侄關系,同出一脈,源遠流長。
十二、五華莊氏
五華縣位于廣東省東部,梅江上游。東鄰豐順縣,西與龍川、東源、紫金三縣接壤,南連揭西、陸河縣,北部與興寧市連接。東部是蓮花山脈,西部屬東江與梅江的山地丘陵,北部則為琴江、五華河谷地平原。
五華縣建置于北宋熙寧四年(1071),原名是長樂縣。民國時期的1914年,因全國有三個長樂縣同名,所以廣東省之長樂縣改名為五華縣,以原縣城華城北有五華山而得名。五華縣是廣東著名僑鄉(xiāng)。
現(xiàn)居五華縣硝芳鎮(zhèn)營田村昀莊氏,系上砂始祖莊詔的后裔。他們中最早的是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莊槐香(上砂第18世)從上砂赤嶺(今新嶺)遷往長樂縣老田袁屋寨居住;而大部分是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前后,從上砂各地陸續(xù)遷往長樂縣硝芳營田的上營、曲水兩地居住。
營田村地處山區(qū),與上砂鎮(zhèn)新嶺村相連接。過去山路崎嶇,交通不便,現(xiàn)有簡易公路相通。營田莊氏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有一部分在廣州、深圳、珠海等地經(jīng)商或務工,有的遠遷馬來西亞。營用莊氏現(xiàn)有人口400多人,在校就讀的中小學生就有130多人,獲大學、中專學歷的有26人,國家公職人員18人。五華莊氏人口雖然不多,但他們弘揚祖德,艱苦創(chuàng)業(yè),興學辦教,人才輩出。
十三、連平莊氏
連平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東江支流新豐江之上游。東鄰和平縣,西與翁源縣連接,南面是新豐、東源縣,北與江西省毗鄰。
連平原屬河源縣地,明隆慶年間(1567-1572)以后,九連山一帶常有農(nóng)民起義,官軍征討,多年乃平。因取九連平定之意,置連平州,屬惠州府管轄。清代沿襲明制,民國時期的1912年改為連平縣。現(xiàn)屬河源市轄。
居住在連平縣的莊氏,系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的后裔。系出陸豐陸豐白銀坑,是白銀坑始祖建山公長房后裔,世由泉州遷陸豐,上傳世系為:森—申—述—軫—蓀—珦—觀—裳—夏—夢周—彌堅—耜(建山) —椿山—君題—崑山—后昆—東岡—尚元—松林—伯達。
莊森公第19世莊松林,尚元公次子,居陸豐東山村。娶李氏,生十子:長伯達、次伯夫、三伯克、四伯逵、五至九佚名、十伯齊。長子伯達遷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次子居東山守祧,余者外遷不明。莊伯達,字子逵,娶李氏,生二子:天佑、天廣。公后攜眷從江西泰和縣游于粵之惠槎,因見惠槎洛湖山水之秀,遂定居于洛湖,連平忠信徑口莊氏奉莊伯達為始祖。
連平莊氏世表(1—4世)
第一世:
莊伯達(松林公長子),字子逵,娶李氏。
第二世:
莊天佑(伯達公長子),諱定保,贈文林郎。娶賴氏,誥封孺人。生三子:允良、允恭、允讓。
莊天廣(伯達公次子),娶黃氏。生二子:念、圣。
第三世:
莊允良(天佑公長子),字希舜,鄉(xiāng)飲大賔,娶曾氏,繼娶周氏。生四子:洪、浩、澄、清。
莊允恭(天佑公次子),字希陶,由廩貢應景泰元年庚午(1450)副榜,封七品從仕郎。娶劉氏,誥封孺人。生二子:衡、衍。后代遷居油溪鎮(zhèn)下陽村。
莊允讓(天佑公三子),字希禹,娶朱氏。生四子:浚、源、灌、瀾。后代遷居東源縣柳城鎮(zhèn)南垻村。
莊念(天廣公長子),娶羅氏、盧氏。生三子:富、貴、愚。后代居江西崇義縣磷潭鎮(zhèn)長流村、過埠村。
莊圣(天廣公次子),娶楊氏。后代居和平縣青洲鎮(zhèn)船埠村。
第四世:
莊洪(允良公長子),字東園,娶黃氏。生一子:志。
莊浩(允良公次子),字南園,娶葛氏、黃氏。生三子:惠、態(tài)、孫(心字底,下同)。至八世孫莊雨,字旭亭,遷江西崇義縣磷潭鎮(zhèn)兩杰村,后裔部分分遷仁化縣苳塘和湖南、四川。
莊澄(允良公三子),字西園,娶廖氏、宋氏。生二子:端、靖。
莊清(允良公四子),字北園,娶吳氏。生四子:忠、恕、憲、愈。
莊衡(允恭公長子),字東池,娶鄺氏。生三子:懋、惠、忞。
莊衍(允恭公次子),字西池,娶古氏。生四子:愨、哲、恩、息。
莊浚(允讓公長子),娶吳氏。生一子:琳。
莊源(允讓公次子),娶謝氏。生四子:瑜、瓚、瑾、珍。
莊灌(允讓公三子),娶 氏。生一子:琛。
莊瀾(允讓公四子),娶 氏。生二子:環(huán)、翴。
莊富(念公長子),娶 氏。生三子:經(jīng)、崗、紳。
莊貴(念公次子),娶李氏。
莊愚(念公三子),娶高氏。
連平忠信徑口自伯達公開基至今歷史悠久,子孫繁衍二十幾代,人口3000多人。外遷和平、高州、韶關、仁化、深圳、惠州、、河源、江西以及香港、臺灣等地7000多人。人才輩出,二世天佑公以子貴贈文林郎;三世允恭公由廩貢應景泰元年庚午(1450)副榜,任山東兗州壽張縣令;十二世玉岐公登清乾隆己酉科(1789)第48名舉人;十二世玉馨公于清乾隆乙酉科(1789)以撥貢任湖北云夢縣知縣。在當今,奮斗在社會主義各條戰(zhàn)線的族人枚不勝舉。
十四、曲江莊氏
曲江縣位于廣東省北部,地處五嶺以南,西南部和東部群山環(huán)抱,中部丘陵、盆地交錯,北江縱貫全境。扼湘粵贛三省交通之樞紐,粵漢鐵路南段在此經(jīng)過,是廣東省北部之中心。
曲江縣東鄰始興縣,西與乳源瑤族自治縣相連,南面是英德市、翁源縣,北面與樂昌、仁化、南雄三縣毗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4年)建曲江縣。因境內(nèi)湞水江流回曲,故名曲江。故城在今韶關市南,五代梁時移今治。明、清皆為韶州府轄。現(xiàn)屬韶關市管轄。唐朝名相張九齡為曲江縣人,時稱張九齡為曲江公。曲江因此而揚名天下。
現(xiàn)居住在曲江縣馬壩鎮(zhèn)的莊氏,是從揭西上砂遷徙而來。他們的先祖大多是在1943 -1946年大饑荒期間,從上砂遷往江西暫居;而在解放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從江西陸續(xù)轉遷到曲江縣馬壩鎮(zhèn)定居。
來自上砂的莊氏,他們在馬壩鎮(zhèn)陽崗黃泥墩聚族而居。人數(shù)雖然不多,但能勤儉治家,讀書求進,勇于開拓,英才輩出。莊偉東出生于1968年,莊錦會之長子,乃上砂始祖莊詔第25代孫。他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留學,現(xiàn)任北京科技院工程師,是莊氏的一代驕子。
十五、陽山莊氏
陽山縣位于廣東省西北部,地處連江中游,南嶺山脈南麓,地勢南北高,中部稍低緩,為石灰?guī)r溶蝕山地。
陽山秦末屬陽山關地。漢代置陽山、陰山兩縣;東漢將陽山并入陰山。南朝宋時陰山亦廢。三國時吳國孫皓復置陽山縣。隋開皇十年(590)沿襲陽山縣。因境內(nèi)有陽巖山,日出先照,故名陽山。清代屬連州管轄。現(xiàn)屬清遠市轄。
居住在陽山的莊氏,系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的裔孫。其先祖何時何地遷入陽山情況不明,譜系資料和現(xiàn)有人口不詳。
十六、東莞莊氏
東莞市位于廣東省珠江三角洲東部,地處東江下游,南臨珠江口,東南、中南部多丘陵,西北部是珠江三角洲河網(wǎng)區(qū)。東鄰惠陽市,西連廣州市番禺區(qū),南與深圳市寶安區(qū)接壤,北面是增城市、博羅縣。東莞市是廣東省著名僑鄉(xiāng)。
東莞漢代屬博羅縣地。晉置寶安縣,唐至德二年(757)改為東莞。因境內(nèi)盛產(chǎn)莞草,又在廣州之東,故名東莞。明、清均屬廣州府轄。清代林則徐曾在東莞虎門銷毀英商鴉片,虎門因此名揚天下。現(xiàn)為廣東省省轄市。
居住在東莞的莊氏,有一支來自揭西上砂,大部分是在改革開放時期陸續(xù)遷入的,現(xiàn)有人口100多人。他們?yōu)榱酥\求發(fā)展,遠離家鄉(xiāng)來到東莞,不畏艱苦,勇于開拓,敬崗愛業(yè),辛勤耕粒,終于打下基礎,成家立業(yè)。有的成為商界、軍界的精英,為經(jīng)濟文化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十七、廣州莊氏
廣州位于廣東省的中南部,處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地跨珠江兩岸,為京廣鐵路的南端,是廣東省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也是我國華南****的城市。
廣州秦時為南海郡。漢初置交州,后為南越王趙佗所據(jù)。三國吳永安七年(公元264)分交州置廣州。晉為廣州南海郡。唐復置廣州。五代時為南漢國都,改稱興王府。宋復稱廣州中都督府,屬廣南東路。元改為廣州路。明清均為廣州府。民國時的1912年裁府,改稱廣州市。新中國后仍稱廣州市,為廣東省省會,雅號為“羊城”、“花城”。
廣州市越秀區(qū)倉邊路、舊倉巷凌霄里93號,有一座狀元府,后改名狀元第,現(xiàn)為越秀區(qū)房管所辦公室。狀元府原來的主人是莊有恭狀元。
青陽始祖古山公裔孫莊穎于1488年遷往瀛洲,也就是現(xiàn)在的泉州浦西,為浦西之祖。莊穎公生育六子,即為現(xiàn)在浦西六大房份。莊穎傳至莊振鸞(古山公十四世),初居泉州城內(nèi)破柴巷,因避清初三藩之亂而遷粵,定居廣州市舊倉巷凌霄里,后來裔孫有恭高中狀元,于舊倉巷凌霄里改建狀元第。莊有恭后裔現(xiàn)居住于廣州市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大嶺鄉(xiāng)龍教村。
其直系是:古山—思齊—圭復—謙-琨—應惠—欽—慈生—糾—辛—逸齊—應龍。
12世莊應龍,娶蔡氏,生一子殿采.13世莊殿采,字為玉,泉州庠生,以曾孫有恭,贈封江蘇巡撫。娶曾氏,生一子:振鸞,始遷粵。
廣州莊氏世表(1—5世)
第一世:
莊振鸞,以孫有恭,贈封江西巡撫。娶蔵氏,生六子:長奕煥、次奕茂、三奕仁、四奕智、五奕善、六奕洲。
第二世:
莊奕仁,諱承輔,號存齋,本閩之晉江青陽古山公之十五世孫也。生于康熙十八年己未(1679)三月廿八酉時,卒于乾隆九年甲子(1744)八月初二亥時。因子莊有恭貴,贈封中議大夫、光祿寺卿。娶淑人林氏,生第三子有德;娶淑人吳氏,生長子有常、次子有恭、五子有豫;庶娶孺人林氏,生四子有信;庶娶孺人劉氏,生六子有文、七子有昌。
第三世:
莊有常,以子士寬封永明知縣。娶李氏,生四子:長士晉、次士齊、三士寬、四士開。
莊有恭 (1713-1767),字容可,號淳夫,后號滋圃。祖籍福建晉江,其祖父在泉州破柴巷居住后遷居番禺。乾隆四年(1739)莊有恭被欽點為已未科狀元。任翰林院修撰、侍讀學士、中丞、光祿寺卿、兵部右侍郎、刑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兩江總督、太子少保,江蘇、浙江、湖北和福建巡撫。1762年春,皇上南巡,莊有恭護駕有功,被乾隆帝封為武狀元,故青陽莊氏家廟有“金馬玉堂”美譽。莊有恭是廣東九位狀元中政績卓著的佼佼者。娶楊氏,生一子士斌。
莊有德,字純可,娶袁氏,生二子:長士本、次士燦。
莊有信,字任可,乾隆七年壬戌科進士,授科翰林庶吉士,山西冀寧道署按察司。曾任山西主考。與兄有恭人稱“禺山二莊”。 娶廖氏,生二子:長士隆、次士奇。
莊有豫,舉人,長寧教諭。娶謝氏,生一子士登。
莊有文,娶高氏。
莊有昌,有恭之七弟,字世可,乾隆十五年舉人,直隸萬全縣知縣,四川忠州府官,為官清廉,政績顯著,其善事蓋不勝紀云。娶陸氏。
第四世:
莊士寬,舉人,永明知縣,有常之子,有子心源、心省、心癢。
莊士登,舉人。莊士震,舉人,保昌教諭。
莊士瀛,舉人,惠州府學,山東直隸州同知。
第五世:
莊心省,道光十二年(1832)進士,士寬之子,戶部郎中。
莊心癢,道光二士七年(1847)進士,士寬之子,永綏同知。
莊有恭,字容可,號滋圃,廣東番禺(今廣州)人。生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卒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清乾隆四年(1739)高中已未科狀元,時年26歲。他是乾隆朝第3名狀元,也是乾隆朝27名狀元中廣東省籍唯一的一位狀元。
莊有恭曾任江蘇巡撫、浙江巡撫、湖北巡撫、兩江總督,后升刑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生,人閣為相,已是正一品宰相之位。但他不熟悉做官之道和權謀之術,一生大起大落。運來時皇帝賜詩,倒霉時羞點送命。但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愛民如子,清正廉明。特別是他熱衷水利建設,每到一地建設一處,樂此不疲,政績斐然。這是中國古代官僚大臣中尚不多見的。關于莊有恭的功勛事跡,將在本書《莊氏名人•宰相篇》中詳述。
莊有恭后裔在廣州居住的有100多人,在番禺區(qū)石樓鎮(zhèn)龍激村居住的有400多人。中國乒乓球教練莊家富、莊勞動等是莊有恭的后代。
廣州莊氏除了莊有恭狀元的后裔外,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莊氏。有的是新中國后大中專畢業(yè)生分配到廣州工作;有的是因工作需要調(diào)入廣州或從部隊轉業(yè)到廣州安置;特別是政革開放后,有志人士前來廣州受聘或婚配后,選擇廣州地區(qū)定居。僅廣東普寧市果隴莊氏現(xiàn)居廣州有400多人;揭西上砂莊氏居廣州有100多人;陸豐白銀坑建山公后裔居廣州有600多人;其他各地不計其數(shù)。他們之中從政、從軍、從商、從文、從藝,各路人才云集廣州。廣州是莊氏精英薈萃之地。
十八、中山莊氏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心,中南部為低山丘陵區(qū),北部和南端為沖積平原,河網(wǎng)密集。東臨珠江口伶仃洋,西與新會市相鄰,南與珠海特區(qū)連接,北與順德市毗鄰。
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置香山縣,歷代仍之。民國十四年(1925)為紀念孫中山改名中山縣,并定為模范縣治。1983年撤縣建市(縣級市),,1988年升格為地級市。是廣東著名僑鄉(xiāng)。
居住在中山市的莊氏,有一支來自揭西上砂。他們有的是解放前或解放初期,先遷往江西,在改革開放之后再從江西遷入中山市;有的是直接從上砂遷居中山;有的是從部隊轉業(yè)到地方工作后,再調(diào)入中山市任職。現(xiàn)有人口400多人。
上砂遷居中山的莊氏,經(jīng)過幾十年的艱苦拼搏,事業(yè)有成,家族興旺,根基牢固。他們特別注重教育培養(yǎng)后代。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當中,有很多是大中專畢業(yè)生,是中山莊氏興旺發(fā)達的希望所在。
十九、珠海莊氏
珠海市位于廣東省珠江口,地處珠江三角洲南端。,背山面海,內(nèi)陸為丘陵,近海為沖積平原,有140多個島嶼。東南面臨海,又與澳門相連,西與新會市相鄰,北與中山市、新會市毗鄰。
1952年設漁民縣。1953年析中山縣南端及原屬中ili、寶安等縣的萬山群島,三灶島、擔竿列島等,合并沒立珠海縣。1979年撤縣設市,1980年設立經(jīng)濟特區(qū),是我國南方重要港口之一。
建立珠海經(jīng)濟特區(qū)以后,全國各地莊氏紛紛涌人珠海,他們抓住機遇,面對挑戰(zhàn),勇于開拓,成績斐然,同時為珠海的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來自揭西上砂的莊氏,現(xiàn)有人口100多人。多是因為工作調(diào)動、部隊轉業(yè)留居珠海的,也有小部分是經(jīng)商而轉遷珠海的。他們不辭勞苦,愛崗敬業(yè),堅持奮進,成績顯著。且能勤儉治家,培育后代。莊仲銘乃上砂始祖莊詔第24代孫,夫妻倆都有是高級工程師,教子有方。長子莊鎣是大學本科畢業(yè)生,現(xiàn)任珠海電視臺新聞記者;次子莊賀,2002年獲取博士學位,現(xiàn)在美國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是莊氏的一代驕子。
來自普寧果隴的莊氏,他們中有的成為政界一、商界、教育等方面的精英,且不忘鄉(xiāng)情。他們成立了果隴旅居珠海宗親會組織,選舉莊惠雪、莊錫球、莊愛娜、莊海青為名譽會長,莊明理為會長。這對于聯(lián)絡鄉(xiāng)誼,敦宗睦族,同謀發(fā)展,攜手共進,為地方和家鄉(xiāng)的建設和發(fā)展,將起到良好的、積極的作用。
二十、佛山莊氏
佛山市位于廣東省中西部,珠江三角洲之上端,市區(qū)在南海市區(qū)域之內(nèi)。石灣是我國著名陶瓷產(chǎn)地,有“南國陶都”之稱。佛山是******歷史文化名城。
相傳唐貞觀二年(628)于塔坡崗掘得銅佛三尊,故名佛山,簡稱禪。在中國古代,佛山與夏口、朱仙、景德,并稱四大名鎮(zhèn)。原屬廣州府南海縣轄。清代曾設置佛山廳。新中國后設佛山市,現(xiàn)屬省轄市。
居住茌佛山的莊氏,有一支來自普寧果隴。他們或因工作調(diào)動,或因受聘,或因經(jīng)商,大多是新中國后陸續(xù)遷入定居的。現(xiàn)有人口數(shù)十人,人口雖然不多,但他們弘揚祖德,艱苦創(chuàng)業(yè),根基牢固,多有建樹。
二十一、云浮莊氏
云浮位于廣東省西部,地處西江南岸。東與高要市相鄰,西與郁南縣連接,南與新興縣毗鄰,北與德慶縣對岸相望。云浮的大理石是名貴的彩石,是全國四大石料建材生產(chǎn)基地之一,有“石材之鄉(xiāng)”、“石材王國”之稱。云浮硫鐵礦的儲量、品位均居世界首位,被譽為“硫都”。
明萬歷五年(1577)置東安縣。民國時的1914年改名為云浮縣;因境內(nèi)有古云浮山,山上云霧,四時不絕,故名云浮。現(xiàn)為廣東省地級市。
莊偉果乃上砂始祖莊詔第22代孫,于1973年從上砂活西村遷至云浮硫鐵礦工作。礦廠的工作、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他能克服種種困難,以頑強的意志堅守崗位,為國家的經(jīng)濟建設作出積極的貢獻;且以礦廠為家,在此蕃衍生息,建立家業(yè)。現(xiàn)有人口IO多人。
二十二、恩平莊氏
恩平位于廣東省西部,地處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北部多山地,東南臨鎮(zhèn)海灣,山丘起伏,東部多平原。東與開平市相鄰,西與陽春、陽江相連,南臨鎮(zhèn)海灣,北與開平、新興毗鄰。
恩平在漢代為合浦郡高涼縣。唐至德二年(757)改名恩平縣。宋代將恩平并入陽江縣。明成化十四年(1478)析陽江、新興、新會三縣地復置恩平縣。明、清皆屬肇慶府轄。1994年撤縣建市(縣級市)。
恩平縣青灣村莊氏肇基祖莊玉善、莊玉燦,乃上砂始祖莊詔第9代孫。其上傳世系為:詔一文德一貴望一余進一廣童一保一仕豹、仕麟。仕豹傳伯浩,伯浩傳玉善;仕麟傳伯松,伯松傳玉燦。
明嘉靖朝四十多年期間,長期是壞人把持朝政,政治腐敗,內(nèi)政失修,邊防力弱,群盜四起,民不聊生。時至明隆慶三年(1569),上砂周邊的強賊鄧俊侃等人,以假設和會為名,糾集匪徒在虎坑鄧家祠伏殺上礦莊氏14人,3人重傷回家身亡;慘禍彌天,為廣東一大冤案。經(jīng)此浩劫,上砂莊氏似驚弓之鳥。莊玉善、莊玉燦為避滅門之災,攜妻帶子遠逃恩平縣青灣村潛居。
據(jù)譜系資料記載,莊玉善有三子:縉、紳、紀。莊玉燦有一子:禹。其后代子孫是否居于恩平一帶或外遷他鄉(xiāng),情況不明。
二十三、吳川莊氏
吳川位于廣東省西南端,地處鑒江下游濱海地區(qū),地勢較平坦,多臺地平原。東與電白縣相鄰,西與湛江市區(qū)連接,南臨南海,北與化州市毗鄰。
吳川在漢代屬合浦郡高涑縣地。隋開皇九年(589)置吳川縣;因有吳家地和納三川之水,故名吳川。明、清皆屬高州府轄。新中國后為湛江地區(qū)管轄。1994年撤縣建市(縣級市)。
吳川莊氏來自福建,奉莊三益為開基祖。莊三益乃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的后裔,于元代天歷二年(1329)由紳耆捐授廣東博范鹽場司承事郎,從七品欽賜五品銜。
莊三益,字好友、號平原,祖籍福建泉州府晉江縣清陽村;娶何氏、梁氏,生三子:萬里、萬政、萬和。莊三益任職期滿,卜居東山,后遷吳川縣大山江那貞村肇基創(chuàng)業(yè);其后裔分創(chuàng)吳川縣山基華、坡美等村。
長子莊萬里在那貞村守祧,其孫莊常遷往廉江縣石城龜塘。
次子莊萬政遷往今化州市昭村,為昭村再基始祖。莊廷政乃莊三益的曾孫,遷居今雷州市東山龜頭村。
莊從政乃莊三益的曾孫,遷居南蔡村后,再遷往高州市沙田和亨村西水美。
莊綻乃莊三益的曾孫,遷居今信宜市乾沙村。
莊建乃莊三益的玄孫,遷居長岐田。
莊三益之冪孫(第7代)莊恭、莊寬、莊信、莊敏,均遷往今廉江縣石城龜塘,為石城龜塘莊氏再基始祖。
莊三益在吳川那貞村開基至今,已有六百余載。其后裔在粵西的百水千山中,艱辛拼博,耕讀教子,蕃衍后代,子孫延綿。現(xiàn)分布于吳川、信宜、化州、高州、茂名、廉江、雷州等地,總人口三萬多人。外遷廣州、深圳等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人數(shù)也很多。
二十四、湛江東山莊氏
湛江市東海島位于廣東省西南端,東南面是硇洲島,西面是雷州灣,南臨南海,北面是湛江港灣。新中國后湛江人民從湖光鎮(zhèn)至東海島文參村,建筑湛江堵海東北大堤,現(xiàn)在是東海半島,是湛江市東海島經(jīng)濟開發(fā)試驗區(qū),同時又是省級旅游度假區(qū)。
居住在東海島東山村的莊氏,系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的后裔。東山莊氏奉莊甲為開基始祖。
莊甲,字掄元,號乾旋,原籍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南宋景炎三年(1278)奉朝廷任命海南瓊州府儒學正堂(相當于現(xiàn)在的教育局長)。后到湛江東海島東山村肇基創(chuàng)族。
莊甲一至五代單傳,其玄孫莊忠仁生四男:玄俞、玄繹、玄捐、玄佐。
莊玄俞、莊玄繹、莊玄捐的后代子孫,分居于東海島東山村、龜頭村,腳踏村和硇州島等地,現(xiàn)有人口8000多人;外遷國內(nèi)外有3000多人,共計有1.2萬多人。
莊玄佐遷往海康縣那山麻廉村另創(chuàng)基業(yè),其裔孫分布數(shù)十村,寨,現(xiàn)有人口一萬余人。
莊甲在東山創(chuàng)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其歷代裔孫在這塊濱海的土地上,艱苦勞作,勤儉治家,耕讀兼顧,人財兩旺。莊甲派下裔孫,如今分布粵西及全國各地和海外,總人口超過3萬人。
莊甲的裔孫,為紀念先祖的創(chuàng)業(yè)功德,在離休干部莊干的策劃和宗親的同心同力下,于2000年在東山村重建“莊氏宗祠”。宗祠一進兩棟一天井,三面有圍墻。2000年落成奉進先祖牌位;2001年冬節(jié)全族1000多人首次隆重祭祖,熱鬧非凡。同時邀請《中華莊氏族譜》編委會會長兼主編莊佐京先生、顧問莊和平先生參加祭祖儀典。這對于聚族敦宗,培養(yǎng)莊氏族人的凝聚力,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二十五、海康莊氏
海康縣位于廣東省西南端,東臨雷州灣,西頻北部灣,南與徐聞縣連接,北與遂溪縣毗鄰,地處粵西雷州半島中部。雷城鎮(zhèn)是******歷史文化名城。
海康縣漢代屬合浦郡徐聞縣地。隋開皇九年(589)置海康縣,以求海疆安寧而得名。明、清皆屬雷州府。新中國后屬湛江地區(qū)。1994年撤縣建市(縣級市),并更名為雷州市。
居住在海康縣麻廉的莊氏,奉莊玄佐為開基始祖,并奉湛江東海島東山始祖莊甲為太始祖。莊玄佐的上傳世系為:甲一立一興一株一忠仁一玄佐。
莊玄佐于明永樂三年(1405)從東海島東山村遷往海康縣那山麻廉村,另創(chuàng)墓業(yè)。麻廉地處濱海地區(qū),是一塊宜耕宜漁宜繁衍生息的好地方。莊玄佐曾任修職郎(正八品),娶何氏,生十子;除四個兒子早殤外,其余六個兒子都有娶妻生子。
長子莊麟,娶王氏。生一子:楷。
四子莊鯤,娶莫氏。生五子:賦、馭、礪、檢、遼。
六子莊祥,娶丁氏。生五子:瑤、璜、瑚、珩、滄。
七子莊騰,娶覃氏,傳生子不詳。
八子莊彪,娶覃氏。生1四子:陸、圖、棠、弦。
十子莊風,娶彭氏。生四子:烯、崴、昆、岡。
莊玄佐在麻廉開基以來已有六百余載。其后代裔孫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分別遷居雙陸、坑井、銀坡、坡子、東坡、土尖、港西、西田、彭城、客路、雷城等海康各地;有的遷往遂溪縣海濱村,徐聞縣英明、上地、邊地、芝園、邊市、沈塘子、仙坐、和安、洪富等村寨。現(xiàn)有人口一萬余人。外遷四川、北京、廣西等地的人數(shù)也不少。
二十六、陽江莊氏
陽東古為高涼縣屬地,歷史悠久。據(jù)1959年和1983年等多次文物考察表明,在4000多年前便有人類在陽東這塊土地上修養(yǎng)生息。漢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110年)冬平定南越,置9郡。當時陽東屬合浦郡高涼縣所轄,縣治在今陽東縣大八鎮(zhèn)古城村。魏黃初元年(220年),吳析高涼縣置高涼郡,領安寧、高涼、酉平3縣。南朝劉宋初年(420--423年),高涼郡徙治西平縣(在今縣境內(nèi)白沙鎮(zhèn)舊洲城)。梁武帝大通中(527--538年)以高涼郡為中心置高州,改安寧縣為高涼縣,為高州府治,高涼郡治在今陽東縣大八鎮(zhèn)古城。隋末置陽江縣。唐德5年(622年)馮盎歸唐,廢高涼縣為西平縣。唐貞觀23年(649年)廢高州都督府,以原屬高州府之陽江、西平、杜陵、齊安為域置恩平,洲治陽江。西平并入陽江,今陽東縣為恩州區(qū)域。宋慶歷8年改恩州為南恩州。洪武元年廢南恩州,陽江為縣,今陽東縣為陽江縣區(qū)域。清同治6年,陽江縣為陽江直屬州。辛亥革命后,1912年廢直錄州為陽江縣。此后,陽東屬陽江縣區(qū)域。
黃歷屯村坐落在陽江市東北隅田畔墟西側,明清時隸屬于北慣二圖,民國時陽江縣第三區(qū)第四保,現(xiàn)在屬陽東縣田畔鎮(zhèn)歷屯管理區(qū)。
黃歷屯村莊氏系出天水,望出會稽,南遷福建,轉入廣東。始遷祖莊雄原南雄府珠璣坊人,軍人出身,明朝嘉靖年間,奉命屯田,抗擊倭寇。或其時祖娶已逝,故公攜三子隨軍,由雄入肇,駐足鼉江,安居海塱,屯田為業(yè),軍籍開基,有口食田租二十八石。此后長子國清公承襲父業(yè),平寇有功,職受千戶長,贈號環(huán)溪,寇平解甲,任千戶長之職,偕二弟遷居龍山村又新村。及至四世斗樞公兄弟,始定居黃歷屯村。
由于宗枝蕃衍,人口日增,長房七世祖莊世亮遷居龍慶村,八世莊典、莊成玉遷居練禾崗村,十世祖莊德政、莊德理遷居龍安村。二房七世祖莊世賢遷居九三里寨村,八世祖莊彥遷居海陵山白村,九世祖莊向南遷居赤黎坎村。清朝嘉慶年間,長房十二世祖莊德亮又傍在村北面增建了永安村。至此,莊國清至裔總共向外拓展了七個自然村,以黃歷屯村為中心,如七星拱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