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位于祖國大陸南部,是我國最南邊的一省。東與福建接壤,西與廣西相連,南臨南海,北與湖南、江西為鄰。戰(zhàn)國時屬百越(粵)地。秦置南海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南海、蒼梧、合浦、珠崖、儋耳等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廣州總管府,貞觀元年(627)置嶺南道,成通三年(862)分為嶺南東道。宋置廣南東路。元置廣東道宣慰司和海北廣東道肅政廉訪司,屬江西行中書省。明洪武初置廣東行省,洪武九年(1376)改置廣東承宣布政使司。清為廣東省。民國仍之,相沿至今。省會廣州市。
廣東省簡稱粵,是由古南粵轄地而得名。全省陸地面積17.8萬平方公里,還有南海諸島等大小島嶼及礁灘。廣東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全國56個民族中廣東就有53個,主要是漢、黎、壯、瑤、回、苗、滿、畬等民族。廣東語言比較復(fù)雜,廣大地區(qū)使用的主要是漢語方言:一是粵方言(廣州話、白話),以廣州市為中心;二是客方言(客家話),以梅州市為中心;三是閩方言(潮汕話、福佬話、雷話),以潮汕地區(qū)為代表的潮汕方言和以雷州市為代表的雷話。全省總?cè)丝?000多萬。
廣東省是莊氏人口較多的省份之一,絕大多數(shù)都是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的后裔。南宋末年,元兵直逼閩粵,宋室危在旦夕。莊森的后代追思先祖世受皇恩,毅然不惜傾家蕩產(chǎn),聚義勤王。他們護送南宋幼帝趙昰、衛(wèi)王趙昺,從福建泉州入廣東,經(jīng)歷無數(shù)惡戰(zhàn),直至宋亡。為避元軍滅族之災(zāi),莊森的后裔分散各地潛逃隱居,在廣東開創(chuàng)莊族。現(xiàn)分布廣東省內(nèi)56個縣市,400多個村落,約40多萬人。廣東莊氏,一樹干枝,布滿南粵大地的百水千山。
一、潮汕地區(qū)莊氏
潮汕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東北與福建省的詔安、平和兩縣接壤,西北同梅州市的豐順、大埔兩縣為鄰,西接梅州市的五華縣和沙尾市的陸河縣,東南瀕臨南海。扎回歸線橫貫其間,是跨熱帶和北溫帶的一個地區(qū)。
潮汕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遠古時代,這里屬南交之地;二千多年前的夏、商、周時期,屬揚州南部的荒僻地帶。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實行郡縣制,設(shè)立桂林、象、南海三郡,在揭陽嶺設(shè)置戍所,屬南海郡。潮汕地域自此納入中原王朝的版圖。秦末趙佗占據(jù)南方,自立為南越王,設(shè)揭陽令于此,潮汕地域始有政權(quán)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設(shè)置揭陽縣,屬南海郡。這是潮汕設(shè)縣的開始,潮汕地區(qū)也正式轄屬中原王 朝統(tǒng)治。那時揭陽縣的疆域,除包括現(xiàn)在的潮汕地區(qū)外,還包括梅州市所屬地區(qū)和閩南的一部分地區(qū)。東晉咸和六年(331年)析揭 陽縣為海陽海寧、潮陽、綏安4縣,屬東官郡。義熙九年(413年)析東官郡,設(shè)義安郡,下轄海陽、海寧、潮陽、義招(今大埔)、綏安(今福建漳浦地區(qū))5縣。至隋朝開皇十一年(591),在原義安郡地 域改設(shè)潮州,因臨大海,潮水往復(fù)而得名;轄義安(原海陽)、潮陽、 海寧、綏安、義招、程鄉(xiāng)(今梅縣)6縣。唐垂拱二年(686)割潮州和 泉州相連地帶設(shè)立漳州。天寶元年(742),潮州改為潮陽郡;乾元’元年(758)復(fù)稱潮州,仍轄海陽、潮陽、程鄉(xiāng)3縣,隸屬嶺南節(jié)度 使。后晉開運二年(945)程鄉(xiāng)升格為敬州。宋太祖開寶四年(971)改 敬州為梅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增置揭陽縣。這時潮州轄海 陽、潮陽、揭陽3縣,史稱為“三陽”。元代改稱潮州路,仍轄“三陽” 地域。明、清為潮州府。歷史建制的分分合合,反映了潮汕相對固定的區(qū)域,特別是從設(shè)立海陽、潮陽、揭陽“三陽”時開始,潮汕的地域就基本形成了。幾經(jīng)歷史變動,如今形成汕頭市、潮州布、揭 陽市的“潮汕三市”新格局。
莊氏人潮主要在南宋末年。南宋恭帝趙昰于1274年即位,年僅四歲,由謝太后臨朝聽政,大權(quán)仍操在奸相賈似道手中。1274年9月,元將伯顏引兵東下,分路攻宋。1275年正月,賈似道在朝野輿論厓力下,被迫應(yīng)戰(zhàn)。他率領(lǐng)諸路精兵13萬人,于池州(安徽貴池)下游丁家洲與元軍遭遇。元軍夾江發(fā)炮,炮者震百里,宋軍震動。賈似道未戰(zhàn)而“嗚金收軍”,直奔揚州。1276年3月,元兵攻陷臨安(今杭州,南宋國都),恭帝遣柳岳向伯顏乞和。伯顏說:“汝國得天下于小兒,亦失于小兒。其道如此,尚何多言!”(《宋史紀事,元伯顏人臨安》)伯顏不許。城破,伯顏帶兵進入臨安,恭帝、太后、皇太后及文武百官二千多人被俘押到北方。同年5年,陸秀夫、張世杰等人在福州擁立恭帝的異母所生的哥哥、九歲的趙昰做皇帝,這就是宋端宗。同年11月,元朝軍隊大舉向福州進攻,陸秀夫、張世杰見福州守不住,就護衛(wèi)端宗趙昰和他的弟弟趙禺南走泉州灣的海面上。但是,泉州招撫使蒲壽庚作亂,準備獻城降元,不肯迎駕。此時,泉州莊氏家族富甲一方,為泉州望族。莊氏家族變賣家產(chǎn)作軍費,組織家丁和義軍,到泉州城外七里接駕。與南宋朝廷部隊會合后,隨同陸秀夫、張世杰等人分水路兩路,護衛(wèi)端宗帝及趙昺進入廣東潮州。其后又兵分水陸兩路護駕轉(zhuǎn)戰(zhàn),1278年月,端宗病死,其弟趙禺繼位。莊氏家族一直護駕宋帝罱到新會厓山。左丞相陸秀夫和樞密副使張世杰在那兒征集糧食,修筑工事,建造兵船,還招兵買馬,訓(xùn)練軍隊,準備在厓山一帶建立根據(jù)地,進行長期戰(zhàn)斗,收復(fù)失地,恢復(fù)宋朝。厓山是一個小島,島上的一切都得靠大陸和海南島運送。元兵封鎖海口,切斷宋軍砍柴、打水的道路。宋軍沒有水喝,只得喝又咸又苦的海水,許多人都病倒了。張世杰帶兵攻打新會,想奪回海口,但大戰(zhàn)幾天都沒有取勝。張世杰戰(zhàn)敗之后,便和陸秀夫等保護帝昺和他的母親楊太妃等,乘船撤退。元兵派船來追,把宋軍船隊沖散。陸秀夫見大勢已去,不愿意宋帝爵被元軍活捉,含著眼淚,背起南宋最后一個小皇帝趙昺,跳進了茫茫的大海。接著楊太妃和很多宮女及文武官兵也一起投海身亡。張世杰坐的船,也遇到颶風(fēng)被打沉,船上的人都被淹死。至此,南宋王朝最后滅亡了。
宋室滅亡后,莊氏幸存者被亂兵沖散,報國無門,不得不各自潛逃回福建或廣東潮州等地,擇地隱居。莊森第十一代孫莊建昆隱居廣東揭陽縣龍溪都(今潮安縣庵埠),莊彌淵(掛印大將軍)隱居海陽縣溪東都(今潮安縣江東鎮(zhèn));第十三代孫莊公哲潛回福建省同安縣,其弟莊公從隱居潮陽縣濠波(今潮南區(qū)峽山鎮(zhèn));第十七代孫莊羅,協(xié)助文天祥丞相抗元,任護國將軍,在江西以身殉國。文天祥在海豐被俘。莊羅長子莊瑢,隨父抗元征戰(zhàn),父親殉國后,避難潛逃梅縣丙村落籍;次子莊隆,隨父勤王,欽封“兩廣軍門提督”,父親殉國后避難潛逃至焦嶺隱居;三子莊詔,年幼未隨父出征,隨母暫住潮陽縣鐵山牛眠埔(今普寧市月嶼)。莊羅殉國后,莊羅夫人黃氏惟恐元兵追殺滅族,偕幼子莊詔由潮陽縣逃難到惠州府海豐縣吉康都沙坑洞(今揭西縣上砂鎮(zhèn))潛居。所幸蒼天在上,天道酬忠,這些忠臣及其后代得以安居,繁衍生息,人丁興旺,蔚成大族。
據(jù)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汕頭特區(qū)晚報合編的《潮汕百家姓》(2005年12月)記載:潮汕三市(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2004年末常住總?cè)丝?338. 88萬人;莊姓列為潮汕第14位大姓,占潮汕人口1. 7%,約23萬多人。其中汕頭市金平、龍湖、濠江區(qū)1.4萬人;潮陽區(qū)2.7萬人,聚居西臚、貴嶼、和平、棉城、關(guān)埠等鎮(zhèn);潮南區(qū)1.6萬人,聚居峽山、兩英、仙城等鎮(zhèn);澄海區(qū)1300多人,分布東里、蓮華、溪南、新溪、鹽鴻等鎮(zhèn);南澳縣300多人;潮州市湘橋區(qū)約7000人;潮安縣約3萬人,聚居江東、庵埠、楓溪、龍湖等鎮(zhèn);饒平縣1.2萬多人,分布三饒、聯(lián)饒、新豐,黃岡、錢東、井洲、海山、新圩等鎮(zhèn);揭陽市區(qū)5000多人;揭東縣4000多人,分布玉湖、炮臺、玉窖、地都等鎮(zhèn);揭西縣研多人,聚居上砂、河婆、棉湖等鏌;普寧市5萬多人,聚居燎原鎮(zhèn)果隴、流沙、麒麟鎮(zhèn),分布大壩、南徑、軍埠、梅塘等鎮(zhèn);惠來縣9000多人,分布東隴、葵潭、隆江、僑場、神泉、鰲江等鎮(zhèn)。
潮汕莊氏,蕃衍三陽(指古海陽、潮陽、揭陽),同飲三江(韓江、榕江、練江),縱橫交錯,星羅棋布,立足于潮汕大地的東西南北中,是自宋朝之后莊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
(一)潮安庵埠莊氏
潮安縣位于汕頭市北面,揭東縣東北。漢代屬揭陽縣地。晉成帝咸和元年(326)析揭陽縣置海陽縣。明、清朝皆為潮州府治。民國時期裁府,并改府治首縣海陽縣為潮安縣,縣城瀕臨韓江西岸。1983年潮安縣并入潮卅市,1991年復(fù)設(shè)潮安縣。全縣面積1241平方公里。縣城從湘橋區(qū)遷往庵埠鎮(zhèn)。廣梅汕鐵路從庵埠穿過,是富饒的魚米之鄉(xiāng),也是廣東省著名僑鄉(xiāng)。
潮安縣庵埠鎮(zhèn)東郊橋林莊氏開基祖莊彌介,系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第四房的后裔,是三朝元老莊夏之孫。其上傳世系為:森一申一述一蓀一軫一坰一觀一裳一夏一夢周一建昆。
莊建昆①,諱彌介(待考),號毓玉,行五十五郎。南宋末奉詔勤王,護駕人潮,英勇抗元。直至護送宋帝禺到廣東新會厓山,帝禺投海身亡。莊建昆逃回潮汕,避難潛居揭陽縣龍溪都橋林(今潮安縣庵埠鎮(zhèn)東郊)為家。被庵埠東郊橋林莊氏奉為肇基始祖。
莊建昆乃莊森第十一代孫,娶楊氏。生三子:真定、壽寧、伯誠。
莊真定生三子:長子庸叟,居庵埠東郊;次子庸德;三子齡翁。
莊齡翁生一子月軒,莊月軒又生一子秋月。 莊秋月娶楊氏、朱氏。生五子:云天、東苑、碧山、東里。五子名諱不詳。莊秋月于明代洪熙年間(1425)攜長子云天、次子?xùn)|苑、三子碧山,遷居潮陽縣西臚鳳山開基創(chuàng)業(yè)。至今已有580多年,所傳裔孫二十余代,一萬二千余人。莊秋月派下裔孫人才輩出,在黨、政、軍等系統(tǒng)工作有100余人,其中師級、處級干部多人;大學(xué)畢業(yè)生50余人,學(xué)士、研究生14人,留學(xué)生10人。
莊秋月的來孫(第六代)莊鸞剛,手明代嘉靖年間(1559--1560)從潮陽縣西臚鳳山遷移揭陽縣(1563年析置澄海縣)岐山南樓(今汕頭市金平區(qū)岐山街道)肇基創(chuàng)業(yè)。被岐山南樓莊氏奉為一世祖。至今已歷四百四十余載,傳裔二十余代,在家鄉(xiāng)1300余人,外出1500余人。岐山屬于汕頭經(jīng)濟特區(qū)范圍內(nèi),隨著特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南樓村的莊氏,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有的建有高樓大廈,過著幸福的生活。
庵埠東郊橋林莊氏譜系,累經(jīng)兵燹戰(zhàn)亂,譜諜遺失不全。只有莊建昆第十七代孫莊榮千派系較為清楚。莊榮千為莊東里第11代孫。莊榮千,生二子:克勛、克庵。
莊克庵,生二子:毓上、毓亭(居?xùn)|郊)。
莊毓上生四子:長子義高,居?xùn)|郊;次子義明,遷居潮州城南門池仔仔內(nèi)莊;三子義華,遷居潮州城像伙巷;四子義香,仍居?xùn)|郊。
莊義華,授儒林郎,按清代官制為文官從六品。娶陳氏、吉氏,生六子:啟岱、啟著、啟道、啟潘、啟尉、啟才。六子各有所傳,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傳裔八代以上。莊義華,被潮州城像伙巷莊氏奉為一世祖。目前,其裔孫除在本土繁衍,還遷往汕頭、廣州、香港等地謀求發(fā)展。
莊建昆次子壽寧,莊壽寧第六代孫莊典,出生于庵埠東郊,后移居庵埠官路村。當(dāng)時的庵埠屬龍溪都,從明宣和三年(1121)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龍溪都先后兩次劃歸揭陽縣管轄。所以,史書稱莊典為揭陽縣龍溪都人。莊典,字惇之,生年不詳。于明弘治丙辰(1496)年登朱希周榜進士;該榜進士298人。后任安福縣令,調(diào)國子博士,擢升德府、淮府長史。時值明武宗皇帝(朱厚照)在位,朝廷內(nèi)亂四起,先是1510年安化王朱寅鐳在寧夏起兵造反。朱寅鐳被平息后,1519年6月寧王朱宸濠(明朝宗室)又與致仕(退休)都御史李士實、舉人劉養(yǎng)正等謀反。朱宸濠挾逼莊典交出府庫錢糧,莊典堅浹不予,寧死不肯依附,被朱宸濠酷杖下獄。莊典在獄中絕食,衣冠端坐而死。這次叛亂很快被南贛巡撫王守仁平息。莊典以身殉國后,明世宗皇帝追思其忠烈,特贈莊典為太常寺少卿(正四品),欽賜諭祭祀。諭祭之墓在潮州韓山東白瓷窕山。朝廷還撥貢品、鹽、柴、木,在揭陽縣榕城南門賜建“莊氏家廟”,以昭彰“忠賢在念”之恤典。莊典有一部分裔孫后來移居潮州韓江橋頭定居及守墓。
潮陽縣西臚鳳山開基祖莊秋月,其第三子莊碧山有三子:勤勞、清廉、溫恭。莊勤勞又生二子聰慧、鳴鳳,其派下裔孫有一部分遷移惠來、陸豐定居,開枝發(fā)葉。
【注】①據(jù)《中華莊氏源流》載:莊建昆,諱彌明;據(jù)建昆公居陸豐甲西后裔提供材料,莊建昆,諱彌介;據(jù)江東獨樹莊氏最近往福建溯源曰:莊建昆,諱彌約。故將三者并在錄此待考。
(二)潮安江東莊氏
潮安縣江東鎮(zhèn)古稱溪東都,在潮州市南面十二公里處,是韓江流域四面環(huán)水的洲地,稱為江東鎮(zhèn)。獨樹鄉(xiāng)包括上莊、中莊、下莊三個村,現(xiàn)居住莊氏裔孫約一萬人。
居住在江東鎮(zhèn)獨樹鄉(xiāng)的莊氏,奉莊彌淵為開基始祖。莊彌淵乃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第十一代孫,莊夏第三子莊夢序之五子。其上傳世系為:森一申一述一軫一蓀一珦一觀一裳一夏一夢序一彌淵。
江東獨樹莊氏族譜,載有開基祖莊彌淵、號月江的《遺筆》一文,詳細記述了莊氏護宋抗元及潛居落藉江東獨樹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其文言簡意賅,比較貼近歷史,內(nèi)容可信。特錄如下:
月江公遺筆
宋室凌夷,蒙古稱亂,天子播遷,駐蹕靡寧。四方勤王,杳無一至。竊思父祖世受宏恩,職居少師,不忍坐視。結(jié)納豪杰,以振一旅之師,幟書“奮勇”,以勵眾士之氣。又思孤軍難以立功,鳥合不能御敵,率眾附文天祥丞相,欽授掛印大將軍,運籌決勝。惜乎權(quán)干不洽,人望英雄,規(guī)劃多被阻滯。當(dāng)是時也,執(zhí)政無遠慮,掩耳偷安。將軍被掣肘,空懷報國。王師失馭,丞相被執(zhí)。子姓兄弟,散避為活。余不度德量力,志存報國,微服入潮城,伺察其勢之可否。則見其城,椎結(jié)侏儒,妄有華俗,徒增黍離之悲!潛居江東,名日獨樹。不喻戀者謂其樹之獨在,余悵乎其無侶也。欽祀社神,仰祈獨山之靈,以表志之耳!
大宋景炎三年(1278年)戊寅冬十月之望,卜宅江東,東坐西向,左高巷,右獅巷。季冬宅成,獨居于此。集左鄰,邀右舍,結(jié)為連社,使之相親相睦,化行鄉(xiāng)鄰,庶幾亦小補也。
從《遺筆》可以看出,莊彌淵乃莊夏(少師)之孫。莊夏為宋朝孝、光、寧三朝皇帝賞識,有“三朝元老”之稱。莊夏子孫三代,有三子十一孫,其中三子九孫為宋朝仕宦,泉州名門望族。
南宋咸淳十年(1274),宋度宗(趙禥)崩,加速宋朝的土崩瓦解。此時,元兵大舉南下,直迫臨安(杭州)。德祐二年(1276)3月,元兵統(tǒng)帥伯顏攻克臨安,恭帝(趙顯)被元兵作人質(zhì)。其兄弟趙昰、趙昺逃出臨安。5月,陸秀夫、張世杰等人在福州(改名福安)擁立趙昰為帝,改年號為景炎。趙昰年僅九歲,由楊太妃聽政。以陳宜中為左丞相,張世杰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簽書樞密院事,蘇劉義為殿前指揮使。宋兵尚有十七萬人。右丞相文天祥在臨安城破時被俘,在押解途中,經(jīng)鎮(zhèn)江時,趁元兵不備,夜里逃脫南下,趕到福州見駕。文天祥被任命為右丞相兼樞密院使,建議從海道恢復(fù)兩浙,左丞相陳宜中不同意。7月,文天祥在福建南劍州(今南平市)設(shè)立都督府,指揮各路軍馬護宋。此時,福建莊氏家族,傾賣家產(chǎn)作軍費,結(jié)納豪杰,召集莊氏族人投軍抗元,鼎力助宋。莊彌淵,時年約25歲,欽授“掛印大將軍”,隨文天祥轉(zhuǎn)戰(zhàn)閩粵贛邊區(qū)。景炎二年(1277),廣東各地相繼被元兵占領(lǐng)。二月,元兵進逼潮州城,潮州知州和海陽縣令都棄印逃跑。潮州城被無兵占領(lǐng)。五月,宋將張世杰帶兵攻打潮州,元兵退,潮州城重歸宋。端宗帝(趙昰)派安撫使方興來潮州撫慰軍民,并任命原摧鋒寨正將馬發(fā)為潮州知軍州事(知州),加稱安撫使。八月,原潮陽劇盜陳懿降元后被封為都統(tǒng),引元兵攻打潮州城。馬發(fā)指揮將士堅守。元兵攻城不下,改道攻惠州。景炎三年(1278)_月,元將索多以陳懿為向?qū)В俅喂ゴ虺敝莩恰qR發(fā)在城內(nèi)戒備甚嚴,元兵20多天攻城不下。此時,城內(nèi)南門巡檢黃虎子與陳懿暗通,潛為內(nèi)應(yīng),開城門迎元兵。元兵鼓噪而入,城陷。馬發(fā)收殘部百余人退守金山,奮戰(zhàn)三天三夜,兵力殆盡。馬發(fā)見無法固守,先令“妻妾皆縊死”,自己則飲下毒酒殉職,一家九口殉難。
與此同時,文天祥率宋兵與元兵作戰(zhàn),于祥興元年(1278)九月帶兵到廣東潮陽。不久,張弘范率元軍趕到潮陽。文天祥再轉(zhuǎn)戰(zhàn)海豐。有一天,隊伍正在海豐五坡嶺開飯,張弘范之弟張弘正突然帶兵包圍五坡嶺,宋兵來不及抵抗,被打敗。文天祥不幸被俘。
王師失利,文丞相被俘。莊彌淵只身避難逃往潮州,微服入城,伺機再圖報國。而此時,他看到的正是潮州歷史上最陰暗的一頁。原作惡多端的劇盜陳懿,因跟從張弘范之弟張弘正追擊宋帝,和破潮州城有功,被封為招討使兼潮州路軍民總管,掌握潮州軍政大權(quán),搖身一變成為統(tǒng)治者;而賣身投靠,引狼入室的海陽人黃虎子得意一時。這一幕幕,不能不讓他萌發(fā)避難潛居的決心;在極端惡劣的形勢下,潛居是必然而又明智的選擇。
莊彌淵潛出潮州城,來到江東地域。這里四面環(huán)江,交通不便,有利隱蔽,加上土地肥沃,有利耕種生存。此地已有高、黃、洪、盧、程、何等姓氏的居民在此混居。如黃姓早在南宋淳熙三年(1175)由福建遷入此地。但莊氏是宋朝遺臣,無疑會被元朝視為奸宄之徒,生存的命運也時刻受到威協(xié)。所以,莊彌淵注重“結(jié)為連社,使之相親相睦”。于是,他選擇在江邊地帶建宅隱居,始創(chuàng)獨樹鄉(xiāng)。
江東獨樹莊氏世系表(1-8世)
第一世:
莊彌淵,乃福建始祖莊森第十一代孫,泉州始祖莊夏之孫。約生于宋理宗淳祜十一年(1251),率眾勤王,欽投“掛印大將軍”,時年約25歲。于南宋祥興元年(1278)冬,潛居海陽縣溪東都獨樹石獅頭巷(今潮安縣江東鎮(zhèn)獨樹鄉(xiāng)),被江東獨樹莊氏奉為開基始祖。娶劉氏,生三子:哲士、儒士、學(xué)士。
第二世:
莊哲士,娶洪氏。生一子:石崗。
莊儒士,相傳遷居海豐縣。
莊學(xué)士,相傳遷居揭陽縣新亨。
第三世:
莊石崗,生于元朝仁宗延祜二年(1315),卒手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享壽76歲。娶謝氏,生二子:守和、守安。
第四世:
莊守和,字可學(xué),娶林氏、廖氏。生二子:孔齋、孔正。
莊守安,字可大;娶徐氏、周氏。生六子:淳靜、淳惠、毅迪、博教、雅熊、恒素。
第五世:
莊孔齋,生三子:長次乏嗣,三子介齋。
莊孔正,生二子:質(zhì)吾、樂圃。
莊淳靜,娶陳氏。生二子:子俊、子洪。莊淳靜遷饒平黃岡大衙開基。
莊淳惠,字孔盛,娶盧氏。生二子:子敬、子助。
莊毅迪,娶陳氏。生二子:子明、子生。
莊博轍,字孔誠,娶黃氏。生三子:子羨、子致、子爵。
莊雅熊,字孔加,娶黃氏。生三子:養(yǎng)惟,次子三子失考。
莊恒素,娶魏氏。生四子:養(yǎng)德、養(yǎng)善、養(yǎng)義(15歲殤)、養(yǎng)誼。
第六世:
莊介齋,于明英宗天順六年(1462)中舉人。娶李氏,生一子:枚燦。
莊質(zhì)吾,娶林氏,失嗣。 莊樂圃,娶石氏。生一子:坦翁。
莊子俊,遷居饒平縣另創(chuàng)基業(yè)。生一子:若輝。
莊子敬,娶吉氏,傳十二世,具體不詳。
莊子助,娶洪氏。生一子:致良。
莊子明,娶吉氏。生一子:文孝。
莊子生,遷居澄海西溪開基。
莊子致,生一子:義亶。莊義亶移居饒平縣錢東西港開基。
莊子爵,娶陳氏。其后代外出謀生,定居高厝塘創(chuàng)業(yè)開基。
莊養(yǎng)德,字子景,號泰朝。舉人,授文林郎,任福建龍溪縣知事。于該縣廿五都山炎鄉(xiāng)龍行堡定居(今華安縣姓圩鎮(zhèn)新圩村),妣黃氏,生二子:清溪、清海。有十五世孫德森于乾隆丙子年(1736)臺灣淡水縣芝蘭一堡,至今已傳八代。
莊養(yǎng)善,字鳴鑾,冠帶修職郎(文官正八品)。生三子:鶴軒、介石、忍軒。
莊養(yǎng)誼,出生不久母親去世,依靠二嫂乳哺,養(yǎng)大成人。被贈文林郎(正七品)。娶楊氏、陳氏。生二子:清河、清江。
第七世:
莊清河,娶沈氏、謝氏。生四子:月寮、月湖、月林、月潮。
莊清江,娶陳氏。生二子:月臺、月庭。
第八世:
莊月林,娶許氏。生一子:懷月。
莊月潮,娶林氏。生二子:拱潮、拱南。莊拱潮遷居潮州意溪椏橄宮東莊另創(chuàng)基業(yè)。
莊彌淵在江東獨樹開基以來,已有730年。所幸后代子孫能銘記先祖創(chuàng)業(yè)之艱辛,安分守己,子孫繁盛。一脈傳下,在江東鎮(zhèn)上、中、下三莊約1萬人;潮州市區(qū)及金石橋頭約3000人;饒平縣錢東、井洲、海山、新圩、三饒、聯(lián)饒、新豐、黃岡等八鎮(zhèn)十六村約1萬人;澄海縣信寧、莊厝巷等約1000人;臺灣地區(qū)近萬人;港澳地區(qū)及泰國、越南、東南亞和世界各地,都有他的裔孫在蕃衍。
(三)饒平莊氏
饒平縣位于廣東省東端沿海。東和東北與福建省詔安、平和縣毗鄰,吡與廣東省 大埔縣接壤,西和西南與豐順、潮安、澄海縣交界,南臨南海,與南澳島對峙。戰(zhàn)國時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屬南海郡揭陽。東晉咸和六年(331)屬海陽縣。明成化十三年(1477)從海陽縣析置饒平縣,清朝沿之,皆屬潮州府轄。
饒平從明代置縣直至解放前,縣城一直設(shè)在弦歌都下饒堡(今三饒鎮(zhèn))。因南宋學(xué)者、龍圖閣學(xué)士王十朋(溫州人號梅溪),在任江西饒州知州時,曾從江西至此游歷,見這里山川奇秀,遂題下“天下大亂,此地?zé)o憂,天下大旱,此地半收”的碑記,后人稱“梅溪碑記”,遂使此地聲名大振。置縣時,便以此碑記的寓意,取“饒永不瘠,平永不亂”之意,定饒平為縣名,并將縣邑取名三饒。解放后縣治才遷駐黃岡鎮(zhèn)。
居住在饒平縣各地的莊氏,據(jù)已有譜系資料,其入饒始祖可分為六支。
(1)莊淳靜,乃潮安江東獨樹莊氏始祖莊彌淵第五代孫,由江東獨樹遷移饒平黃岡大衙開枝發(fā)葉。其上傳世系為:彌淵一哲士一石崗一守安一淳靜。
莊淳靜娶陳氏,生二子:子俊、子洪。莊子俊有一子:若輝。莊若輝生二子:慎峰、少峰。
莊慎峰,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為躲官司,從黃岡大衙避居今新圩鎮(zhèn),為新圩莊氏開基始祖。娶卓氏,生二子:宗賢、宗良。莊慎峰肇基至今已有480多年,人丁興旺。僑光村是饒平莊氏聚族而居的大村,總?cè)丝?000多。其中遷居黃岡鎮(zhèn)800多人,遷井洲鎮(zhèn)400多人,僑居加拿大10多人,居本村1000鄉(xiāng)人。
莊少峰于明正德年間,同樣為了躲避官司,從黃岡大衙避居海山島隆東(今海山鎮(zhèn)隆東莊厝),為隆東莊氏開基始祖。經(jīng)過約一百五十年的艱苦經(jīng)營,隆東莊氏已是財丁興旺。直至清順治二年(1645),海山人朱阿堯占據(jù)鯉魚寨抗清,堅守達二十余年;后投奔鄭成功,參加收復(fù)赤坑樓、臺南城等戰(zhàn)役。朱阿堯的軍師是莊氏族人,隆東莊氏因此受到清朝株連,莊氏宗祠被毀,子孫逃散四方,阻滯了隆東莊氏的發(fā)展。
莊福泉,乃莊慎峰之侄子,于明正德年間隨叔父莊慎峰離開黃岡大衙,避居今新圩鎮(zhèn)。莊福泉成人后,舉家遷往信寧都井洲島另創(chuàng)基業(yè),為井洲莊氏開基始祖。井洲鎮(zhèn)莊氏歷來多從事漁業(yè)捕撈及海運業(yè),航行于香港、臺灣、天津、上海一帶。后代子孫建“孝思堂”奉祖。
(2)莊義亶,乃莊彌淵第七代孫。其上傳世系為:彌淵一哲士一石崗一守安一博皸一子致一義亶。
莊義亶生于明景泰三年(1452),終于明正德五年(1510)o其青壯年時因無力償還田賦,被綁于木碓,夤夜背碓從江東獨樹逃走。逃到今饒平縣錢東鎮(zhèn)西港,被西港李實解救和收留,后為李實做幫工。李實嘉其品性厚重,遂將女兒許配莊義宜為妻。莊義亶在西港肇基,為西港村莊氏開基始祖,后代稱他為“背碓公”。莊義亶,配李氏,生三子:南濱、成業(yè)、成宗。
莊港海,娶林氏、何氏。于清乾隆年間,由福建祈山攜家眷遷入饒平西港,與莊義亶的裔孫同姓聚居。現(xiàn)西港村莊氏族人有1500多人。
(3)莊家助,乃潮安庵埠莊隴莊氏始祖莊公從的云孫(第九代)。莊公從第三子莊敦,號古溪。自潮安縣莊隴遷居潮陽縣貴山都玉窖(今貴嶼鎮(zhèn))開基,傳至其第八代孫莊家助。于清文宗咸豐年間(1851-1861),偕妻楊氏從玉窖遷入饒平縣海山島(古稱蓬萊)隆東村,藉同宗乏義,得與曾叔祖莊少峰(莊少峰為福建莊氏始祖第十八代孫,莊家助為第二十一代)派下聚族而居。莊家助被隆東莊氏奉為再基之祖。后人稱莊少峰派為“世莊”,莊家助派為“新莊”。
(4)莊長思,娶吉氏。清康熙二十二年(1687)沿海地區(qū)解除海禁,允許商民與外商進行貿(mào)易后,莊長思由福建遷入饒平縣錢東上黃隆開基。歷代族人多從事海上運輸業(yè)。一九二二年六月初十臺風(fēng)海嘯,宗祠“預(yù)慶堂”及歷代神主位遭毀。現(xiàn)上黃隆莊氏已傳12代以上,人口1000多人,包括遷居南澳縣及海外者。
(5)莊誠正,于宋末,攜家眷由福建泉州石獅人角井腳莊厝巷(莊夏賜府第之所,亦稱莊府巷)遷居海陽縣柘林(今饒平縣柘林鎮(zhèn))。自莊誠正在柘林創(chuàng)基以來,已傳裔16代以上,人口600多人,其中包括新加坡華僑5戶100多人。
(6)莊溫恭,被聯(lián)饒鎮(zhèn)光隴村莊氏奉為開基始祖,何時何地遷入不詳。潮陽縣西臚鎮(zhèn)鳳山莊氏一世祖莊秋月,他有一個孫子名叫莊溫恭,是否同一人,或是同名而已,難以斷定。總之,聯(lián)饒鎮(zhèn)光隴村莊氏奉莊溫恭為始祖;現(xiàn)有人口1250多人。
(四)潮安莊隴莊氏
潮安縣庵埠鎮(zhèn)莊隴村,古屬龍溪都,原屬海陽縣轄,北宋宣和三年(1121)劃歸揭陽縣,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復(fù)歸海陽縣。位于大桑浦山腳下,與汕頭市區(qū)接壤。
莊隴村莊氏,奉莊公從為開基始祖。莊公從又名莊光,號世楷,行三十郎,乃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第十三代孫,青陽莊氏始祖莊古山第五子。
莊公從約生于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自幼聰穎好學(xué),以文學(xué)起家,任宣教郎(亦稱宣德郎);為文官正七品,授平鄉(xiāng)尉。后升貴州同知(從六品)。貴州地處窮鄉(xiāng)僻壤,又值南宋末,時局動蕩,朝政日壞,國勢益危,故辭職不就。莊公從原籍福建晉江梅樹鄉(xiāng)人,于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隨父入潮,初抵潮陽縣鐵山腳牛眠埔(今普寧市麒麟鎮(zhèn)月嶼附近,另一說在今潮陽區(qū)貴嶼鎮(zhèn)窖尾村),賺其山林荒涼,遷揭陽縣牛湖(漁湖)塘口暫住;又嫌此處不理想,最后遷至龍溪都(今潮安縣庵埠鎮(zhèn))莊隴。這是塊宜耕宜種,宜繁衍生息的好地方,故在此開辟建村。故日莊隴。莊公從之父莊古山深諳風(fēng)水堪輿,為給子孫后代找一處好居地,三次選址最后定莊隴。莊隴成為潮汕莊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裔孫分布潮汕大地,是潮汕之望族。莊古山年老時返回福建晉江青陽安居。其裔孫為紀念先祖之盛德,乃奉莊古山為一世祖,莊公從為二世祖。至明代建莊氏大宗祠,名日“永思堂”。其中一副堂聯(lián)云:“承恩御墨親頒,自宋至明,奕世簪纓夸錦繡;先祖鴻圖大展,由閩人粵,本支瓜瓞溯桃源。”
龍溪莊隴莊氏世系表(1-8世)
第一世:
莊祐孫,號古山。乃宋代三朝元老莊夏長兄莊翼的曾孫,福建晉江青陽莊氏開基始祖,被龍溪(庵埠)莊隴莊氏奉為一世祖。
第二世:
莊公從,乃莊古山第五子。原配福建晉江人蔡氏,繼配廣東古揭陽鴕江人翁氏。生四子:敩、敔、敦、敏。 莊公從與長兄莊哲,于南宋景炎元年(1276) 11月,隨同張世杰等護宋帝入潮,后轉(zhuǎn)戰(zhàn)廣東新會厓山,直至陸秀夫丞相身負帝昺投海,宋室滅亡。其兄莊哲潛回福建同安。莊公從潛回途經(jīng)潮陽縣新興鄉(xiāng)濠波里(今潮南區(qū)峽山鎮(zhèn)),因慕濠波“兩鳳相斟”風(fēng)水勝地,遂居于此。繼娶深溪人劉氏。生三子:德、寧、膺。濠波莊氏為紀念先祖的業(yè)績,于濠波樓前建莊氏大宗祠,名日“余慶堂”。濠波河流經(jīng)祠堂前,正是“兩鳳相斟”,鐘靈毓秀,名山勝地。
莊公從娶三室,育七子,分為龍溪、濠波、玉窖三大世系。
莊公從與劉氏同葬于潮陽縣兩英林招李山斗田村(名蜈松鉗)。 翁氏媽此墓位于桑浦山麓之華美山久綿地,俗稱畚箕園狗眠地,穴勢山形確如睡犬(在今汕頭大學(xué)傍之山,坐壬向丙。其墓碑曰:“娶孺人七翁氏,考宣教九莊公”,娶居左,考居右。通常一般墓碑是男姓居左,女姓居右。此墓碑正好相反。據(jù)傳是為了此穴的地理風(fēng)水配局。莊氏族人定期農(nóng)歷二月初八,即翁氏媽忌辰的日子進行拜祭。此墓位于今汕頭、潮州、揭陽三市的交界處,不僅莊氏族人前往掃墓祭祀、,其他各姓人士也來參加。從二月八日零時開始一直延續(xù)到下午四五時,肩挑牲儀而去,提燈拈香而歸,一路絡(luò)繹不絕。少則數(shù)千,多則上萬,特別是近幾年來交通方便,人數(shù)增至數(shù)萬。真是人山人海,盛況空前。因為人數(shù)太多,很多人都無法到墓前祭祀,只能隔山遙拜。這一盛況延續(xù)至今。外姓人士踴躍參加莊姓族人的祭祖活動,這在潮汕一直傳為美談,也是潮汕乃至全國罕見的。
第三世:
莊敩(公從公長子),字敷言,號棱更。妣陳氏。生二子:玄素、三郎。
莊敔(公從公次子),號穆更。因長兄莊敷言的風(fēng)水被占,出面代侄玄素出庭訴訟,并以侄子兄弟相稱,改名清素。后以勝訴,故留清素之名。妣陳氏,生三子:椿巖、朝奉、七九。庶妣普寧洪陽人陳氏,生一子:烏哺。
莊敦(公從公三子),號古溪,諱十九,號聲玉,妣勤和李氏,生四子:七九、學(xué)士、隱士、小學(xué)士。
莊敏(公從公四子),號惠和。遷居大埔縣神前獅子口村,后裔部分回徙莊隴,部分遷移福建漳州,妣玉琴曾氏,生三子:約齋、仁齋、寬齋。
莊德、莊寧、莊膺,被濠波(今潮南區(qū)峽山鎮(zhèn))莊氏奉為二世祖。
第四世:
莊玄素(敷言公長子),遷居揭陽縣榕城南門為開基始祖。生一子:懷德。居揭陽。
莊三郎(敷言公次子),號登晦。妣何氏。為福建南靖縣奎洋莊氏肇基始祖。
莊崇(清素公長子),號椿巖。妣翁氏,在莊隴守祧,生三子.:德齋、明齋、永齋。
莊隆(清素公次子),號朝奉。生一子:和齋。在莊隴守祧。
莊七九(清素公三子),號謙隱。生一子:千十八。4世莊千十八,號謙隱,遷揭陽漁湖,后它遷。生:古誠。5世莊古誠,生:重齋。6世莊重齋,生:謹庵。7世莊謹庵,生:大平。8世莊大平、莊仰平再回徙果隴創(chuàng)業(yè),為果隴再基始祖之一。
莊烏哺(清素公四子),字純清,號守正。相傳:清素公為避元亂,將幼子托養(yǎng)庶妣陳婆家中,囑咐長成歸宗,后歸宗不果,五代出陳。即:3世陳烏哺,4世陳思可,5世陳繼宗,6世陳宋士,7世陳陶均,8世莊南谿再回徙果隴創(chuàng)業(yè),恢復(fù)莊姓,為果隴再基始祖之一。
莊七九(古溪公長子),生一子:古城。
莊湜(古溪公次子),字學(xué)士,號羅山。妣順德歐氏、妣順福湯氏、妣順和六子:玢、璀、璁、瑛、璞、玙。
莊隱士(古溪公三子),生一子:榕崗。
莊小學(xué)士(古溪公四子),生一子:峻崗。
莊約齋(惠和公長子),妣生二子:松巖、楓巖。
莊仁齋(惠和公次子),妣生一子:肇齋。
莊寬齋(惠和公三子),妣生一子:權(quán)。
第五世:
莊德齋(椿巖公長子),妣蘭室翁氏,下文乏載。
莊明齋(椿巖公次子),妣珍珂王氏,下文乏載。
莊永齋(椿巖公三子),妣妙云張氏,生一子:學(xué)士。
莊和齋(朝奉公之子),生一子:敬齋。
莊古城(七九公六子), 生一子:重陽。
莊玢(湜公長子),妣陳氏,乏嗣。
莊瓘(湜公次子),號紫云,妣惠和劉氏,生三子:從之、臨之、易之。
莊璁(湜公三子),號白云,妣鐘氏。
莊瑛(湜公四子),號守稼,妣戴氏。莊璞(湜公五子),妣史氏。
莊玙(湜公六子),字居士,號坦真,妣金氏。生二子:隱齋、潛齋(下文乏載)。
莊榕崗(隱士公之子),生一子:南峰。
莊峻崗(小學(xué)士公之子),生一子:宏齋。
莊松巖(約齋公長子),生一子:志誠。
莊楓巖(約齋公次子),生一子:志明。
莊肇齋(仁齋公之子),生二子:思賢、思義。
莊權(quán)(寬齋公之子),生一子:夢周。
第六世:
莊學(xué)士(永齋公之子),妣翠玉蔡氏,生一子:謙隱。
莊敬齋(和齋公之子),生三子:榕軒、筠軒、椿山。
莊重陽(古城公之子),生一子:謹庵。
莊從之(瓘公長子),妣程氏。
莊臨之(瓘公次子),號敬軒,妣吳氏。
莊易之(瓘公三子),字享周,號遁陽,博學(xué)多才,被貴嶼人尚書吳宇源等人聘請在貴嶼設(shè)塾授學(xué),教學(xué)有方,培養(yǎng)了不少優(yōu)秀人才,后被舉薦任惠州府儒學(xué)教授(正八品)。任滿后肇基于貴嶼鎮(zhèn)窖尾村。妣慈淑葉氏,生六子:應(yīng)昂、應(yīng)寶、應(yīng)辰、應(yīng)寅、應(yīng)心、應(yīng)虛。
莊隱齋(居士公之子),妣生一子:敬慎。
莊志誠(松巖公之子), 生一子:一科。
莊志明(楓巖公之子), 生一子:世球(下文乏載)。
莊思賢(肇齋公長子), 生一子:大信。
莊思義(肇齋公次子), 生一子:大恩。
莊夢周(權(quán)公之子),生一子:一球。
第七世:
莊純靜(謙隱公之子),妣達娜陳氏,生六子:清修、樂善、剛毅、惠敏、剛直、坦然。
莊榕軒(敬齋公長子),生四子:惠迪、承事(乏嗣)、庸隱、容庵。
莊筠軒(敬齋公次子),生一子:容叟。
莊椿山(敬齋公三子),生一子:寬政。
莊謹庵(重陽公之子),生一子:重文。
莊敬慎(隱齋公之子), 生四子:香山、鐘山、崑山、泰山。
莊南峰(榕崗公之子),生二子:茂和、茂才(下文乏載)。
莊宏齋(峻崗公之子),生一子:茂學(xué)。
莊一科(志誠公之子),生一子:明。
莊大信(思賢公之子),生一子:學(xué)貴。
莊大恩(思義公之子),生一子:學(xué)文(下文乏載)。
莊一球(夢周公之子),生一子:仲。
第八世:、
莊清秀(純靜公長子),號清秀,妣麗華玉氏,生二子:宏偉、宏爵。
莊樂善(純靜公次子),生一子:宏吉。
莊剛毅(純靜公三子),妣薛氏。生三子:宏瑞、宏雅、宏階。
莊惠敏(純靜公四子),生二子:宏達、宏顯。
莊剛直(純靜公五子),生四子:宏襲、宏文、宏護、宏家。
莊坦然(純靜公六子),生四子:宏桂、宏誦、宏明、宏見。
莊惠迪(榕軒公長子),生二子:恒心、弘毅。
莊庸隱(榕軒公三子),生二子:漆園、東崗。
莊容庵(榕軒公四子),生一子:東園。
莊容叟(筠軒公之子),生一子:靜翁。
莊寬政(椿山公之子),生一子:希紋。
莊重文(謹庵公之子), 生一子:善節(jié)。
莊香山(敬慎公長子),生二子:平隱、聰直。
莊鐘山(敬慎公次子),生二子:清軒、淡軒。
莊崑山(敬慎公三子),妣淳質(zhì)楊氏。生三子:松軒、筠軒、商軒。
莊泰山(敬慎公四子),東鳳西隴莊開基祖。
莊茂和(南峰公之子),生一子:允確。
莊茂學(xué)(宏齋公之子),生一子:華山。
莊明(一球公之子),生一子:繼宗。
莊學(xué)貴(大信公之子),生一子:文魁。
莊仲(一球公之子),生一子:道良。
莊隴地杰人靈,歷代人才輩出。九世祖莊世興,號穎敏。娶蕭氏。生四子:征之、宗之、眷之、尊之。
莊宗之,號東川,于明弘治年間(1488-1505)授征仕郎,亦稱征事郎,明代官制為從七品升授之階。后任太平縣知縣(正七品)。又云:知寧國府。寧國府屬南京管轄。明朝建立之初,定都南京。明成祖朱棣靖難之后,遷都北京。從此,南京為留都,并形成南北兩京的基本格局。當(dāng)時寧國府知府為正四品,同知為正五品。
莊宗之傳至玄孫莊周宇(字汝都,號謙惠),登進士(族譜資料無注明登何年何榜進士)。
莊隴莊氏裔孫傳至清朝,莊秉剛(號源蟠),是順治年間(1644- 1661)貢生,歲進士。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yōu)貢和例貢六種。府、州、縣學(xué)的生員(秀才),經(jīng)過歲料兩試一等前列的,取得廩生的名義,才能領(lǐng)取官府按月發(fā)給銀子和糧食補助生活。朝廷一般每年或二三年從府、州、縣學(xué)各選送一名食廩米年深或十年以上。
(五)潮陽莊氏
潮陽縣地處練江、榕江下游,南部有大南山,北部有小北山,兩山之間為練江平原,小北山東側(cè)為榕江平原;西接普寧,南鄰惠來,北界揭陽,東北靠汕頭市區(qū),東南臨海。因在南海之北,故名“潮陽”。
潮陽縣境于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盤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嶺南百越。秦漢屬南海郡揭陽縣地。東晉隆安元年(397)始置潮陽縣,屬義安郡。隋代屬潮州,后屬義安郡。唐代屬潮州,永徽元年(650)并人海陽縣;唐先天元年(712)復(fù)置潮陽縣。唐天寶元年(742)潮州改為潮陽郡,潮陽縣屬潮陽郡管轄。唐乾元元年(748)復(fù)稱潮州,潮陽縣仍屬潮州管轄。唐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韓愈將原縣治臨昆山(今和平鎮(zhèn)練北村北面山麓)遷移到新興鄉(xiāng)(今棉城)。宋宣和三年(1121)因增設(shè)揭陽縣,與海陽縣并稱之為“三陽”。元代屬潮州路。明、清屬潮州府。解放后屬汕頭專區(qū)和汕頭市。 1993年4月撤縣設(shè)市,為省轄縣級市,由汕頭市代管。2003年將潮陽市劃分為潮陽區(qū)、潮南區(qū),并人汕頭市區(qū)。敘述姓氏源流,我們?nèi)詫⒕幼≡谶@一區(qū)域的莊氏,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統(tǒng)稱潮陽莊氏。
1.潮陽濠波莊氏
莊公從于南宋末隨同張世杰等護駕入潮,后隨陸秀夫等轉(zhuǎn)戰(zhàn)新會厓山,直至宋亡。莊公從潛逃回潮,路經(jīng)潮陽濠波(今峽山),見此地一馬平川,土地肥沃,遂居于此。繼娶劉氏,生三子:德、寧、膺。因此,莊公從被濠波莊氏奉為開基始祖。
現(xiàn)將其下傳世系(1-6世)概述如下:
第一世:
莊公從,在濠波繼娶劉氏。生三子:德、寧、膺。
第二世:
莊德,字克明,號佳江。妣林氏,生七子:厝、宜、章、庸、松、宣、全。
莊寧,字克存,號南橋。妣北宛王氏,生七子:泉、源、淵、川、洋、汪、澤。
莊膺,字克明,號興南。妣黃氏,生七子:儀、著、意、費、式、冢、懷。
第三世:
莊厝、莊章、莊庸、莊松、莊宣、莊全,五位皆有嗣。濠波橋建成后,它遷不明。
莊宜,妣黃氏,生一子:友篤(移居黃坑)。
莊泉,號秘省,妣趙氏。生一子:友榛。
莊源,號三聲,妣陳氏。生一子:友慶。
莊淵,號三戒,妣胡氏。生三子:友前、友質(zhì)、友衷。 莊淵被奉為峽山下東浦始祖。
莊川,號三畏,妣葉氏。生一子:友余。
莊洋,號向善,妣鄭氏。嗣子:友衷(乏嗣)。
莊汪,號三善,太學(xué)生,妣洪氏。生二子:友尚、友明。
莊澤,號守善,妣林氏。生二子:友彬、友仕。
莊儀,號性定,妣林氏。移居惠來。
莊著,妣黃氏。移居海陽溪洞都。
莊意,號孚齋,妣方氏。元至順年間移居海豐。
莊費,妣樊氏,乏嗣。莊式,妣張氏。生一子:友同。元至順年間移居海豐。
莊冢,外遷不明。
莊懷,妣林氏,乏嗣。
第四世:
莊友篤,遷居黃坑,有一子莊橫洲。
莊友明,其父名諱不詳,乃莊德之孫。娶唐氏。由莊友榛之長子莊濟為嗣子。
莊友□,其父名諱不詳,乃莊德之孫。娶黃氏,生二子:楷、模。
莊友榛,娶林氏。生二子:長子莊濟出繼莊友明為嗣子;次子莊淮。
莊友榛遷居鶴聯(lián)(今潮陽兩英鎮(zhèn)),為鶴聯(lián)莊氏再基始祖。
莊友慶,娶郭氏,生一子莊實。莊友慶亦是鶴聯(lián)莊氏再基始祖。
莊友前,由莊友尚之子莊敏為嗣子。
莊友質(zhì),娶翁氏。生一子:貴。
莊友余,娶吳氏、許氏。生一子:貢。
莊友尚,娶劉氏。生一子:敏(出繼莊友前為嗣子)。
莊友彬,娶鄭氏。有其弟友仕之次子莊坤為嗣予。
莊友仕,娶范氏、徐氏。生二子:巽、坤(出繼)。
第五世:
莊濟,娶鄭氏。生二子:興丕、興觀。
莊楷,遷居大泥都(今惠來縣)。
莊模,遷居酉頭都(今惠來縣)。
莊淮,娶周氏。生二子:興孝、興詩。
莊實,生二子:興啟、興助。
莊敏,有嗣子:惠。
莊貴,號若春,娶林氏,生二子:可大、可久。元末至正年間為避戰(zhàn)亂攜眷遷居海豐(今陸豐)縣坊廓都鐵爐村肇基,人稱“莊濠波”。生第三子:九府。明初洪武間攜眷再回徙潮陽樓前。
莊貢,娶兩位李氏。遷居今潮陽兩英鎮(zhèn)鶴聯(lián)創(chuàng)業(yè)。
莊坤,娶林氏。生一子:輝翼。
莊巽,娶黃氏。生二子:鵬振、鵬舉。
第六世:
莊興丕,生二子:時鳴、時通。
莊興觀,其裔孫莊懷實為峽山都上隴再基始祖。
莊興孝,生二子:袖、蘭。
莊興詩,居鶴聯(lián)(今兩英鎮(zhèn))。生二子:襟、裳。
莊惠,字惟夏,號松山,娶李氏。生二子:清淡(居兩英鶴洋)、清溪。莊清溪,惠公次子,字波佳,號月湖,娶德慧林氏。生二子:澄(廷)川、澄湖(遷陸豐浮頭)。
莊可大,妣黃氏,下文乏載。
莊可久,妣姚氏,下文乏載
莊九府,娶鄭氏。于明代洪熙元年(1425)分創(chuàng)下東浦(今峽山鎮(zhèn)),被下東浦莊氏奉為再基始祖。生二子:良直、良忠。莊良直,娶陳氏,居陸豐縣鐵爐,為鐵爐莊氏再基始祖。
莊鵬振,號文悟,又名梅隴。娶吳氏。分創(chuàng)上東浦(今峽山鎮(zhèn)),被上東浦莊氏奉為再基始祖。上東浦村是濠波世系****聚居地,現(xiàn)有裔孫1.3萬多人。
莊元美,乃溪頭莊氏裔孫,于明嘉靖四年(1525)由和平溪頭移居第七陂(今潮陽仙城鎮(zhèn))。其后裔有部分移居縣城(棉城)。
2. 潮陽玉窖莊氏
潮陽貴嶼鎮(zhèn)位于小北山南麓,古時是百里平濤,突出一嶼,故稱貴嶼。據(jù)宋《元豐九域志》載:潮陽縣舊轄4鄉(xiāng),即新興、興仁、奉恩、豐歡,統(tǒng)轄14團。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縣揚智稽核賦役,將14團改為16都。貴嶼屬于貴山都。至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貴嶼橋以西屬普寧縣,其余屬潮陽縣貴山都。今貴嶼鎮(zhèn)南安村尚有普寧縣治遺址。
宋末世亂,元兵南下,莊公從寫莊氏族人胸懷報國之志,倡義勤王,從福建泉州護送帝昰兄弟入潮。莊公從及莊氏族人為避難駐居潮陽縣興仁鄉(xiāng)玉窖村(今潮陽貴嶼鎮(zhèn)窖尾村,一說此地稱牛眠埔)。不久,又奉詔勤王,莊公從留下第三子莊敦在此開基創(chuàng)業(yè)。玉窖莊氏皆奉莊公從為一世祖,莊敦為二世祖。其后代子孫除世居貴嶼玉窖、泗美、后望、新厝莊,還播遷到今普寧市麒麟鎮(zhèn)月嶼、南徑鎮(zhèn)及惠來縣等地。
現(xiàn)將其下傳世系(1-9世)概述如下。
第一世:
莊公從,被玉窖世系莊氏奉為一世祖。
第二世:
莊敦,字古溪,號聲玉,乃莊公從第三子。娶李氏,生二子:湜、滋。
第三世:
莊湜,字學(xué)士,號羅山。妣歐氏、湯氏、李氏,生六子:玢、瓘、思(王旁)、璞、瑛、玙。
莊滋,妣戴氏。
第四世:
莊玢,妣陳氏,乏嗣。
莊瓘,號紫云,妣劉氏,生三子:從之、臨之、易之。
莊思,號白云,妣鐘氏。
莊瑛,號守稼,妣戴氏。莊璞,妣史氏。
莊玙(湜公六子),號坦真,妣金氏。
第五世:
莊從之,娶程氏。
莊臨之,字敬軒。娶吳氏。
莊易之,字享周,號遁陽。被貴嶼人尚書吳宇源等人聘請在貴嶼設(shè)塾教授子弟。他教學(xué)有方,培養(yǎng)了不少優(yōu)秀人才,后被舉薦任惠州府教授(正八品,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教育局長)。娶葉氏,生六子:應(yīng)昂、應(yīng)寶、應(yīng)辰、應(yīng)寅、應(yīng)心、應(yīng)虛。
第六世:
莊應(yīng)昂,號金山。娶葉氏。
莊應(yīng)寶,娶玖氏。其弟之三子莊成繼為嗣子,為東門老二房。
莊應(yīng)辰,娶陳氏。生三子:夢雷、夢炎、成(出繼莊應(yīng)寶為嗣子)。
莊應(yīng)寅,娶陳氏。為玉窖西門老四房。
莊應(yīng)心,娶歐氏。為貴嶼鎮(zhèn)泗美村莊氏一世祖。
莊應(yīng)虛,傳裔不詳。
第七世:
莊夢雷,號覺潛。娶陳氏。生三子:景星、景泰、南窗。
第八世:
莊南窗,娶陳氏、潘氏。生四子:子中、子奇、子儀、子文。
第九世:
莊子中,號云溪。生五子,長子天興,其他四子名諱不詳。莊天興后代第八代孫莊臨明遷居貴嶼鎮(zhèn)后望村,并奉莊子中(云溪)為再基始祖。
莊子奇,號云點。
莊子儀,娶李氏。生三予:凈潔、竹溪、悅叟。長子莊凈潔,號隱士,遷居今普寧市南徑隴頭,為隴頭莊氏始祖。莊子儀偕第三子莊悅叟,從潮陽貴嶼鎮(zhèn)玉窖村遷移至今普寧市麒麟鎮(zhèn)月嶼,另創(chuàng)基業(yè)。月嶼莊氏奉莊子儀為一世祖、莊悅叟為二世祖。
莊子文,號武山。娶潘氏、盧氏。其長子莊思恭,號玉川,娶揚氏、朱氏、蕭氏。莊思恭之長子莊松軒,其后留居玉窖村守祧。
莊氏人潮已歷700多年,人文薈萃,英才輩出。
莊隆,舉練都人,明成化十六年庚子科(1480)舉人。
莊玨,明洪武三十年(1397)貢生,曾任湖廣都司(明代指揮使司為一省掌兵的最高機構(gòu),簡稱都司)斷事。莊秋,明天順元年(1457)貢生,授太倉衛(wèi)經(jīng)歷(負責(zé)出納文移)o
莊銓,縣廓都人,貢生,曾任安仁縣亟。
莊敬,明弘治十五年(1502)貢生,曾任太平縣丞。
莊臨民,隆井人,貢生,曾任陸安衛(wèi)經(jīng)歷。
莊元吉,明嘉靖十六年(1537)舉人,曾任淮安府通判(明代官階為正六品)。
莊洪,隆井人,貢生,曾任建寧訓(xùn)導(dǎo)。
莊淑禮,招收都(今汕頭市濠江區(qū))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圍攻潮陽縣城,縣令林大春從達濠招募400多名勇士人城御倭。當(dāng)時倭寇以全部精銳從西南進攻,用云梯十道攀登城垛。莊淑禮與胡世和奮勇當(dāng)光,斬寇數(shù)十人,擊退倭寇。兩人身負重傷,仍跳下城繼續(xù)戰(zhàn)斗,不幸又中槍彈而死。莊淑禮的父親撫其尸說:“兒雖死,而城能保全,還有什么遺憾呢!”并忍痛令其幼子上城擊寇。此舉傳開,聞?wù)邏阎钣率款B強戰(zhàn)斗,終保全縣城。為表彰莊淑禮、胡世和獻身保城,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知縣吳萬全在際留倉左(兩人戰(zhàn)死處)建專祠,題額“義勇”,官民每年舉行祭祀。
莊濟,明萬歷年間(1573-1619),曾任樂平縣知縣(正七品)。
莊以蒞,明崇禎九年(1636)貢生,曾任廣州府教授(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教育局長)。
莊大勇,清代武進士。
莊大進,縣廓都淳化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已亥恩科武舉人。曾任黃岡千總,后代理潮州鎮(zhèn)守備(重要軍職,清代為正五品武官)。
莊騰飛,號云霄,京北鄉(xiāng)人。善習(xí)兵事,智勇過人,由士兵提升到把總。清乾隆年問(1736-1795)臺灣林爽文之變,隨征有功,升為增城守備。旋又出師廣西、湖南,升任泰興都司(清制為正四品武官),后晉升壽春游擊(清制為從三品武官,次于參將一級)。清嘉慶乙丑(1805)告老榮歸。
清代還有舉童子科神童莊山。
當(dāng)代有原廣東省軍區(qū)副司令員、少將莊根南。
在泰國有實業(yè)家、僑領(lǐng)莊錫鴻、莊木明、莊應(yīng)戊,曾榮獲泰皇御賜勛章多枚。
(六)普寧莊氏
普寧市原為普寧縣,1993年4月撤縣設(shè)市(縣級),屬廣東省轄市。由揭陽市代管。普寧市位于潮汕平原西部,東毗汕頭市潮陽、潮南區(qū),南鄰惠來縣,西南連陸豐市、陸河縣,北接揭西縣,東北界揭東縣。
普寧置縣前,漢代其地域?qū)倌虾?そ谊柨h,東晉成和六年(公元331年),屬潮陽縣。唐永徽、宋紹興年間先后二次因撤潮陽縣而并人海陽縣。宋紹興八年(1138)又復(fù)置潮陽縣,普寧地域仍屬潮陽縣。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朝廷下詔,從潮陽縣分出洋烏、’減水、黃坑3個都創(chuàng)置普安縣,隸屬潮州府。嘉靖四十四年(1565)第一任知縣趙鉞到任,尚未有衙署,縣治暫寄設(shè)在潮陽縣貴嶼的民舍。明萬歷三年(1575),遷縣治于黃坑都厚嶼(今洪陽鎮(zhèn)),并開始營建城垣。明萬十年(1582)改名普寧縣,仍屬潮州府。直至1949年7月1日,普寧縣人民政府在流沙鎮(zhèn)成立,縣治從洪陽遷至流沙。
普寧市是廣東省著名僑鄉(xiāng)。居住在普寧的莊氏,系潮安莊隴始祖莊公從的后裔。現(xiàn)按其居住區(qū)域概述。
1.普寧果隴莊氏
普寧市燎原鎮(zhèn)果隴村,位于鐵山腳西南側(cè)練江白坑湖畔。因那里一望平川,果木掩映田垅而得名。南距縣城流沙鎮(zhèn)4.8公里,面積約5平方公里;村野平坦,溪河縱橫交錯,是潮汕莊氏聚居地之一。全村莊氏人口2萬多人。旅居港澳臺地區(qū)及海外華僑8萬多人,僑眷占全村總戶數(shù)的80%,是潮汕地區(qū)著名僑鄉(xiāng)。果隴村是香港知名人士,全國僑聯(lián)副主席莊世平先生的故里。
來此地肇基的是潮安莊隴始祖莊公從(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第十三代孫)的次子莊敔,字穆更,又名清素。
莊清素太學(xué)士出身,初授迪功郎,調(diào)左從政郎,后升宣教郎(史稱宣德都,宋政和四年后改稱宣教郎),為文官正七品吏員出身者而授之。
莊清素初娶陳氏,生三子。長子椿巖、次子朝奉居潮安龍溪都,在莊隴守祧。三子莊七九,號謙隱,其第六代孫莊大平為果隴再基始祖;庶娶陳氏,生一子烏哺,號純靖。
莊清素為避元兵之亂,攜其幼子莊純靖(烏哺)由潮安莊隴遷移潮陽縣減水都果隴村(后劃歸普寧縣)。他在暮年得病卒于陳家,臨終前將幼子烏哺托孤于外家陳婆,并遺書一幅以烏哺長成歸宗之本。其詞日:“念烏哺吾孩兒,賴陳婆提挈起,以尺地以資身,與些田而存祭。身雖歿于村野,魂尚還與龍溪。既長成而歸宗,愿斯言勿廢弛。”讀此遺書,讓人心酸淚下。當(dāng)時是元朝統(tǒng)治,潮汕大地災(zāi)難四起。莊烏哺本人及子思可、孫繼宗、曾孫宋士、玄孫陶均,五代姓陳。時值元朝擾攘,果隴與潮安莊隴又地遠情疏。兩地各相保全家室,遂使親親情誼睽違。幸逢國運轉(zhuǎn)盛,到明弘治年間(1488-1505)傳至其第六代孫南溪始復(fù)莊姓。莊南溪追本復(fù)宗,重振祖業(yè),大昌其緒,奠基果隴,被果隴莊氏奉為再基一世祖。莊清素與繼配陳氏,夫婦卒后合葬鐵山牛眠埔。此墓尚飲恨二百余年而得于恢復(fù),乃是莊南溪承繼宗祧,日月更新之功。
莊清素第三子莊七九,號謙隱。傳一子:千八。莊千八,遷揭陽漁湖,后它遷。莊千八生一子古誠。莊古誠生一子重齋。莊重齋生一子謹庵。莊謹庵生一子大平。莊大平自明弘治年。
相傳莊大平當(dāng)年田連阡陌,縱橫交錯,在當(dāng)時可算是富甲一方。九軍林一伙,乘除夕喧鬧之夜,人室行劫,舉家慘遭殺戮。僅存匝月(剛滿月)嬰孩(即莊大平之子崧崗),九軍林正欲舉刀殺害,無知嬰孩以為同他嬉戲,即張口笑之,一而再,再而三。九軍林終不忍下毒手,將嬰孩連同“提籃”吊于竹梢之上,幸免一死。隨后其姑趕到,見全家遭殺,慘不忍睹,哭不成聲。突然間,傳來吊在竹梢之上嬰孩啼哭,祖姑即刻清醒,忍氣吞聲,救下嬰孩,悄悄抱回夫家張氏扶養(yǎng)成人。祖姑把他視為己出,呵護成人后歸宗果隴“德樹美”地方,重整宗基。故莊崧崗也被稱為“德樹美公”。 其年間春聯(lián)曰;“祖德乾坤大;姑恩雨露深”。
莊崧崗娶厚嶼方氏為妻,生四子。長子僻隱、次子樸叟,居果隴守祧;三子遺軒遷居今惠來縣隆江鎮(zhèn)水口鄉(xiāng);四子懷泉。
現(xiàn)果隴莊大平派下裔孫,奉莊大平為一世祖,莊崧崗為二世祖。其后代裔孫一致紀念祖姑為恩祖,每年定期舉行祭祀。其門聯(lián)日:“祖德乾坤大,姑恩雨露深。”念功懷德,歲祀弗忘。假若當(dāng)時祖姑懼怕盜匪,不敢前往挺身救下嬰孩,則數(shù)小時之后嬰孩可能一命歸天,先祖之主歿廢堆矣!祖姑之恩之德,豈止乾坤雨露所比擬哉!可謂是祖姑之大智大勇大義,以其愛心驚天動地,而獲昌后振宗耳!
當(dāng)今果隴莊氏皆奉莊清素為肇基始祖,奉莊南溪、莊大平為再基_世祖。為永遠紀念先祖之功德,莊南溪后裔于明永樂元年(1403)始建南祖公室,至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改建為祠堂。 1928年毀于火災(zāi),1932年以水泥結(jié)構(gòu)重修祠堂1993年至1994年進行全面重修,現(xiàn)今面貌一新,富麗堂皇。祠曰“永思堂”。莊大平后裔所建祠堂,命名為“追遠堂”。莊氏族人皆在永遠紀念先祖歷盡艱辛,溯源復(fù)姓,追本固基,回天再造之功!
果隴莊南溪派下世系表(1-5世)
第一世:
莊南溪,乃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第二十代孫,亦即果隴莊氏肇基祖莊清素第四子莊烏哺的第五代孫。莊南溪始遷果隴時,身系孤單,深賴其岳父卓公扶持。卓公見他為人正直,聰明精干,初以長女懿德配其為妻,不料早故。此時次女卓懿慈尚未到婚配年齡,卓公叉以陳淑清為其繼配之。后來次女年已及笄(年滿15歲,待嫁之年),又將次女繼配之。卓公知人善鑒,尤精堪輿風(fēng)水之術(shù);后遷居黃田林(藍田),皆卓公之裔孫,人口數(shù)以萬計。莊南溪繼配陳淑清生二子廷淵、梅崗;卓懿慈生二子淮隱、東澗。莊南溪之高祖父以下四代姓陳,傳至他始復(fù)莊姓。其子孫滿堂,人丁興旺,實為果隴莊氏再造之祖。莊南溪卒葬鐵山虎尾嶺,俗稱“覆釜金”;原配卓懿德卒葬鐵山牛寢湖、埔上寨老寨門外,平整土地時移葬大坑口水庫邊;繼配陳淑清卒葬鐵山蝴蠅林埔盤上珠;繼配卓懿慈卒葬鐵山蝴蠅林埔蛾眉金。果隴莊氏家廟“永思堂”及其先祖之墓塋,成為果隴在海內(nèi)外裔孫尋根謁祖、務(wù)本思源、敦宗睦族的基地。
第二世:
莊廷淵,有一女嫁海陽縣隴陳(今潮安),后遷居揭陽縣竹橋陳。因無子,也不立嗣,將田二百畝盡歸其女。
莊梅崗,娶張氏。生一子:樂叟。
莊淮隱,生二子:存誠、樂居。
莊東澗,生三子:恂確、直諒、恂厚。長女配潮陽縣貴嶼李姓;次女配潮陽縣和平魏姓。
第三世:
莊樂叟,娶李氏。除長子早亡外,尚有九子:謹厚、謙遜、仁壽、純索、純居、剛毅、剛正、魯學(xué)、魯?shù)馈?
莊存誠,生二子:隱叟,芒壟。
莊恂確,生五子:循厚、循寬、直躬(不繼)、宜庭。
莊直諒,生二子:隱實、輝質(zhì)。
莊恂厚,生六子:長子長純,次子、三子失傳,四子不繼,五子望純,六子歧陽。
第四世:
莊謹厚,生一子:世果。
莊謙遜,娶林氏。生二子:世達、世傳。
莊耀,字仁壽。生二子:世德、世珍。
莊純索,生一子:世全。
莊剛毅,生二子:世安、世寧。
莊魯學(xué),生一子:世澤。
莊隱叟,生二子:世觀、世吉。
莊芒壟,生二子:世用、世任。
莊循寬,生三子:世廣、世佑、世喬。
莊直躬,生二子:世金、世忠。
莊宜庭,生一子:世道。
莊隱實,生一子:世緒。
莊輝質(zhì),生一子:世業(yè)。
莊長純,生三子:世嚴、世章、世賢。
莊歧陽,生一子:世長。
第五世:
莊世果,生三子:國讓、國正、國周。
莊世達,生二子:國柱、國能。
莊世傳(古塘),生二子:國岳、國商。
莊世德,生一子:國運。
莊世珍,生一子:國壬。
莊世全(聯(lián)峰),生三子:國有、國朋、國萃。
莊世寧,生一子:國相。莊世澤,生一子:國御。
莊世觀,生一子:國美。
莊世吉,生一子:國儀。
莊世用,生一子:國選。
莊世任,生一子:國珠。
莊世廣(勤益),生二子:國順、國勝。
莊世佑(松峰),生三子:國統(tǒng)、國爾、國允。
莊世喬,生二子:良宙、良寰。
莊世忠(素直),生一子:國裔。
莊世道(間江),生二子:國力、國學(xué)。
莊世緒,生一子:國宰。莊世業(yè),生四子:國要、國吾、國靖、國賓。
莊世嚴,生一子:國遠。
莊世章,生一子:國寶。
莊世賢(環(huán)溪),生一子:國治。
莊世長,生一子:國光。
果隴莊大平派下世系表(1-8世)
第一世:
莊大平,乃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第20代孫,亦即果隴莊氏肇基祖莊清素第三子莊七九(謙隱)第五代孫。莊七九傳一子莊千八,莊千八乃莊大平之高祖父。至莊大平之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失考。莊大平娶張氏,有一子四孫,此后子孫發(fā)達,人丁興旺。莊大平與莊南溪同為果隴莊氏再基一世祖。兩位先祖追宗復(fù)原、固基再造之功千古流芳,使之今日果隴莊氏蕃衍延綿,蔚為大族。
第二世:
莊崧崗,娶方氏。生四子:僻隱、樸叟、遺軒、懷泉①。
第三世:
莊僻隱,娶陳氏。生一子:善德,在果隴守祧。
莊樸叟,娶賴氏。生一子:酉醉,在果隴守祧。
莊遺軒,遷居今惠來縣隆江鎮(zhèn),另創(chuàng)基業(yè)。
莊懷泉,遷居惠來隆江海埕,另創(chuàng)基業(yè)。
第四世:
莊善德,娶陳氏。生一子:清修。
莊酉醉,生五子:石峰、石巖、雙峰;四子、五子名諱不詳。
第五世:
莊清修,娶洪氏。生一子:浮嶺。
莊石峰,娶周氏。生一子:前川。
莊石巖,娶孺人吉氏。生一子:慎叟。后裔居今陸豐市炎蒼埔。
第六世:
莊浮嶺,娶韋氏、陳氏、方氏。生二子:中宇、振先。
莊前川,娶陳氏。生一子:秉袁。
莊慎叟,號循謙,妣懿德蔡氏。生一子:亮平。
第七世:
莊中宇,娶張氏。生二子:烈張、奇友②。 莊振先,娶王氏,傳子不詳。
莊秉袁,娶林氏。生二子:為高、然易。
莊亮平,號信直,妣克勤黃氏。生二子:似陽、巡陽。莊似陽,遷居今陸豐市城東鎮(zhèn)炎蒼埔開創(chuàng)基業(yè)。
第八世:
莊烈張,娶方氏。生三子:榮袞、榮胤、賓祿。
莊為高,娶陳氏。生一子:浹道。
莊然易,娶郭氏。生一子:弘度。
莊巡陽,號柔明,妣樂善黃氏,下文乏載.
【注】①惠來隆江海埕始祖莊懷泉列入崧崗公四子,筆者認為有錯。2001年筆者曾和圖美莊鶴宗親前往海埕追祖,了解到他們當(dāng)時現(xiàn)傳世系是26代,按100年4代人計算,海埕莊氏肇基應(yīng)在宋末至明初間,而大平祖回徙果隴是明弘治年間,那么懷泉公建基海埕比大平祖回徙果隴早了100年以上。建議宗親們慎重考之、證之,避免世系錯亂。
②《普寧軍埠鎮(zhèn)神仙溝莊氏譜系》記述:莊中宇生四子:長子、次子名諱失考,三子九伯、四子奇彩。
③同上記述莊振先,娶王氏。生二子:烈張、奇友。莊烈張娶方氏,生五子:榮袞、榮胤、賓祿、寅生、端和。莊榮胤之孫莊衍圣,乃果隴始祖莊大平十一代孫,于清乾隆年間從普寧南徑隴華村遷居普寧軍埠神仙溝開基創(chuàng)業(yè),至今已有二百余載,所傳裔孫十二代二千余人。
果隴莊氏歷盡艱辛坎坷,所幸后代子孫安守本分,耕讀兼顧,勤儉持家,禮義為先,歷代文武英才輩出,遂成為潮汕地區(qū)的名門望族。
莊子爵乃莊南溪第十代孫、莊國治之玄孫。他一生勤勞儉樸,家資豐厚,且好義疏財,樂于助人。據(jù)《潮陽縣志》記載,清康熙三年(1664)夏六月至六十一年(1722)夏五月,58年閭其中28年潮陽一帶有嚴重自然災(zāi)害,主要是颶風(fēng)大雨,房屋倒塌無數(shù),農(nóng)作物損壞無收,米鹽皆貴。連年饑荒,災(zāi)民流離失所。莊子爵見此慘狀,毅然傾盡家財,賑濟災(zāi)民,深得鄉(xiāng)民敬重。潮陽縣令特賜“爵孝天成”四字金匾,予以嘉許褒揚。此匾至今尚存。
莊起鳳(1808-1889),字明輝、翔初,號鐵峰老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登乙未科波啟善榜武進士;該榜武進士59人。莊起鳳時年27歲。其子莊鎮(zhèn)藩于同治四年(1865)登崇綺榜進士,該榜進士265人;長孫莊家荃于光緒十五年(1889)登張建勛榜進士,該榜進士296人;三孫莊家龍于光緒十六年(1890)登吳魯榜進士,該榜進士326人。55年間一門出了四進士。莊起鳳有六子,除了第六子莊國名早卒外,五子全登科。長子莊美才,誥封振威將軍;次子莊鎮(zhèn)邦,為武顯將軍;三子莊鎮(zhèn)藩,誥封武威將軍;四子莊鎮(zhèn)標,誥贈昭武都尉;五子莊鎮(zhèn)疆,她贈昭武都尉。由此,莊起鳳家“一門四進士,六子五登科”,被當(dāng)?shù)貍鳛榧言挘乙恢眰黜炛两瘛?/font>
當(dāng)代果隴莊氏,從政、從軍、從文、從商,各路精英濟濟一堂。高級工程技術(shù)人員、縣團級以上干部30多人,,大專以上300多人。最著名的有香港知名人士,全國政協(xié)常委、全國僑聯(lián)副主席、香港特區(qū)“大紫荊勛章”得主、榮獲“潮人之光”稱號莊世平先生,中國工藝大師莊稼、著名畫家莊小尖,以及著名僑領(lǐng)和知名人士莊江生、莊漢隆、莊禮祥、莊禮香、莊紹徐、莊明端、莊明英、莊俊三、莊佐賢、莊仲仁等一大批。真可謂地靈人杰,英才薈萃。
2.普寧南徑莊氏
南徑鎮(zhèn)位于普寧市東部,練江北岸,南鄰占隴鎮(zhèn),北界麒麟鎮(zhèn),西交大壩鎮(zhèn),東接汕頭市潮陽區(qū)貴嶼鎮(zhèn)。明、清時期屬貴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