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位于我國長江中游,因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所以叫湖南。由于湘江縱貫全境,故簡稱湘。湖南美稱為芙蓉國。
春秋戰(zhàn)國時屬楚。秦、漢時置長沙、桂陽、武陵、零陵等郡。三國時屬吳,晉代屬荊州。唐代分屬江南西、山南東、黔中諸道。宋代分置荊湖南路、荊湖北路。元代屬湖廣等處行中書省。明代置湖廣布政使司。清初屬湖廣省,雍正年間分置湖南省;民國仍之。
湖南莊氏來自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等地,主要分布于益陽、華容、南縣、汨羅、桃江、桃源,以及長沙等地。
一、益陽莊氏
益陽縣位于湖南省北部,在漢壽縣東南。因地在益水之陽而得名益陽。
益陽在秦代為舊縣。漢代置益陽縣,屬長沙郡。故城在今縣東,為三國時魯肅所筑。三國時吳、蜀爭奪荊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孫權派遣魯肅將萬人屯兵益陽以拒關羽。唐代移縣城在今治。元代升為州。明代復稱縣。清代屬長沙府。現(xiàn)屬益陽市轄。
益陽莊氏開基祖莊正秀,乃湖北監(jiān)利莊氏始祖莊普真第10代孫,屬莊子后裔。莊正秀其上傳世系為:普真—貴—文勝—鸞—芳—寶時—學—啟正。
莊正秀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從監(jiān)利遷往湖南益陽縣甘溪港社公垸開創(chuàng)基業(yè),被益陽莊氏奉為始祖。
自莊正秀在益陽創(chuàng)基以來,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至今傳衍12代以上,現(xiàn)有人口3300多人;其中男性1700多人,女性1600多人。主要居住在大港口、稻香港兩個村。
甘溪港社公垸是洞庭湖濱的小垸,地勢低洼,常年水患,地少人多,謀生艱難。所以,益陽莊氏在各個歷史時期,陸續(xù)外遷至沅江、南縣、華容等地開創(chuàng)族門。二、華容莊氏
華容縣位于湖南省北部,在岳陽之西北,洞庭湖北岸。
華容在古代屬云夢澤地。三國時吳國置南安縣。隋代改稱華容縣。清代屬岳州府。現(xiàn)屬岳陽市轄。
華容莊氏來自湖北監(jiān)利,乃監(jiān)利莊氏始祖莊普真、莊普賢的裔孫。
幸福垸莊氏開基祖莊德倫,乃監(jiān)利莊氏始祖莊普真第15代孫。莊德倫于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從監(jiān)利遷入湖南華容縣幸福垸,至今傳裔6代以上,現(xiàn)有人口120多人;分布在華容縣三鄉(xiāng)鎮(zhèn)及岳陽君山。
插旗鄉(xiāng)劉倚垸干和村莊氏開基祖莊德佐,乃監(jiān)利莊氏始祖莊普賢(一作善)第15代孫。莊德佐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從監(jiān)利遷入湖南華容縣劉垸干和村開基,現(xiàn)有裔孫190多人。
三、南縣莊氏
南縣位于湖南省北部,在華容縣南。清代咸豐年間(1851—1861)湖北省石首縣藕池口決,水從藕池河奔流而南下,進入湖南省境,經華容縣注入洞庭湖,泥沙淤積,遂在湖之北部,漲成陸地。光緒年間(1875 —1908)割華容、安鄉(xiāng)諸縣地置南洲廳,直隸湖南省。民國時改稱南縣。現(xiàn)屬益陽市轄。
南縣東鄉(xiāng)莊氏開基祖莊衡聘,乃湖北監(jiān)利莊氏始祖莊普真第16代孫。莊衡聘于清光緒二十年(1894)從監(jiān)利遷入湖南南洲廳(今南縣)東鄉(xiāng)開創(chuàng)基業(yè),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現(xiàn)有裔孫六十多人。
四、汨羅莊氏
汨羅市位于湖南省東北部。上游汨水,流經湘陰縣分為二支,南流者曰汨水,一經古羅城曰羅水,至屈潭兩水復匯,故曰汨羅。戰(zhàn)國時屈原憂憤國事,懷石自投汨羅江以死節(jié),其投江處后人曰屈潭。汨羅市有屈子祠、屈原墓等古跡文物。 汨羅在秦代屬羅縣地。唐廢之,并入湘陰縣。1966年再由湘陰縣析置汨羅縣。1987年改設汨羅市。
汨羅莊氏開基祖莊萬祖,于明成化六年(1470)從湖南長沙波子街遷入汨羅楚塘鄉(xiāng)莊家灣開基。至清順治七年(1650)莊萬祖第12代孫莊大法、莊大成又從莊家灣遷至汨羅江家田、界碑嶺另創(chuàng)基業(yè)。尊莊儒為一世祖,堂號沿用“天水堂”。其上傳世系為:萬祖—本枝—朝宗—天合—歷興—龍—華虎—玉遁—壽—祿—儒—大法、大成。 江家田、界碑嶺莊氏,自莊儒派下已傳衍15代以上,現(xiàn)有人口200多人,均無外遷。
【注】①莊萬祖上傳世系失考。莊萬祖兄弟三人,莊萬谷生一子:本境(下傳不詳),莊萬里 生一子:本悅(下傳不詳)。
②莊華虎娶傅氏,生四子:玉遁、玉琳、玉池、玉葉。五、桃江莊氏 桃江位于湖南省北部,在益陽之西,處于資水流域。
桃江在漢代屬益陽縣地。元代升為州。明代復稱益陽縣。清代沿之,屬長沙府轄。1952年由益陽縣析置桃江縣。現(xiàn)屬益陽市轄。
桃江金筑壩鄉(xiāng)紅云村莊氏開基祖莊宣慶,祖居江南鳳陽府定遠縣(今安徽)。約于宋末元代初年從定遠縣遷入湖南益陽縣金筑壩紅云村開創(chuàng)基業(yè),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惟其上傳世系失考。自莊宣慶派下裔孫,蕃衍至今,最小的為29代。現(xiàn)居金筑壩400多人,莊家村400多人。
桃江莊氏世系表(1 — 6世)
第一世:
莊宣慶,字載祥,世居江南鳳陽府定遠縣,約于宋末元初遷入湖南益陽金筑壩(今屬桃江)肇基。娶羅氏。生一子:元英。
第二世:
莊元英,字獲達,娶徐氏。生一子:懿美。
第三世:
莊懿美,字凌云,誥贈輕車都尉(視三品)。娶潘氏、曹氏。生二子:奉先、奉明。
第四世:
莊奉先,字應榮,生于明洪武九年(1376),卒于明景泰三年(1452)。明惠帝年間(1399)誥贈為武德將軍(正五品)。娶喻氏。生二子:舉敬、舉正。
第五世:
莊舉敬,字德溢,娶劉氏。生二子:榮耀、榮顯。
第六世:
莊榮耀,娶張氏。生一子:芳貴。莊芳貴之孫莊廷華遷往常德武陵另創(chuàng)基業(yè)。
六、桃源莊氏
桃源位于湖南省北部,在常德市西南,處于沅江流域。晉代陶淵明作《桃花源記》,謂有武陵漁人誤入桃花源,遇秦代避亂者之后人,生聚于此地,出而復往,迷失其處。后人相傳,陶淵明所記之遺跡,即桃源山下之桃源洞。今洞外有碑封之,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題曰“桃源佳致”碑。這與世隔絕,自食其力,怡然自樂,不知世間有禍亂憂患的理想之地,后人稱之曰“世外桃源”,且名聞天下。
桃源在漢代是臨沅縣地,屬武陵郡。隋、唐時為武陵縣地。宋代乾德中(963 — 967)從武陵析置桃源縣,以其地桃花源而得名桃源。元代升為州,明代復稱縣。清代沿稱桃源縣,屬常德府轄。當今屬常德市轄。
桃源莊氏開基祖莊昊,系莊子的后裔。累經兵燹戰(zhàn)亂,莊昊于元代時遷居河南歸德府睢州。在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以洪州僉事退休,誥封中憲大夫(正四品街)。莊昊于元貞三年(1297)遷往湖南桃源杜青村泗平洲,卜居于此。為平洲莊氏肇基始祖。現(xiàn)已傳裔22代以上,約3000多人。他們屬于天水流派,同時為紀念莊子《南華真經》而號曰“南華堂”。
據(jù)《湖南八修族譜》記述,桃源縣境內莊氏人口比較集中的是:楓樹鄉(xiāng)莊家橋村,公路村、覃家咀村,陬市鎮(zhèn)新堤村、榮安村,五個村共有3000余人;蘆花潭鄉(xiāng)杏花村,桃花源鎮(zhèn)盤龍村,架橋鄉(xiāng)葉家坡村,雙溪口鄉(xiāng)莊家鋪村等鄉(xiāng)村有1000多人;此外還有外遷其他地區(qū)約2000多人。遷居的主要地點,湖南省漢壽縣、龍山縣、安鄉(xiāng)縣、慈利縣,湖北省鶴峰縣容美鎮(zhèn)、成寧市、沙市,來鳳縣、宜恩縣,四川省酉陽縣,浙江省海臨縣,河南省漯河市,還有陜西、江西,山東、廣西、南京、北京等十一個省市、十八個縣、六十多個鄉(xiāng)鎮(zhèn)。可謂是一脈源流,枝繁葉茂。
桃源莊氏世系表(1—6世 )
第一世:
莊巨旺,字昊。原居河南歸德府睢州,于元代元貞三年(1297)遷入桃源縣泗平洲,被平洲莊氏奉為開基祖。娶陳氏,生一子:萬隆。
第二世:
莊萬隆,娶田氏。生一子:原壽。
第三世:
莊原壽,娶田氏。生一子:志通。
第四世:
莊志通,娶崔氏。生二子:應椿、應棕。
第五世:
莊應椿,娶鄭氏。生四子:景誠、景源、景福、景壽。
莊應棕,娶段氏。生一子:景忠。
第六世:
莊景誠,于明宣德元年(1426)遷居薛家咀。娶楊氏。生二子:添富、添貴。
莊景源,娶趙氏。生一子:添斌。
莊景福,娶楊氏。生三子:添進、添剛、添奇。
莊景壽,娶葉氏。生一子:添佑。
七、長沙莊氏
長沙市位于湘江下游東岸,東有瀏陽河匯入湘江,西有岳麓山隔江峙立,南北有京廣鐵路縱貫,是湖南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長沙是毛澤東早期革命活動的中心。東郊有漢初古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
秦代置長沙郡,漢代置長沙國,其地域皆包括今湖南全省。明代置長沙府,其區(qū)域僅湘江下游之地。清代仍之,民國廢府設市。新中國后沿稱長沙市,是湖南省省會。
長沙莊氏始祖莊壺,原籍江南鳳陽府定遠縣二十二都昌義鄉(xiāng)人(舊昌義鄉(xiāng)轄境就是如今的定遠縣練鋪鄉(xiāng)和三河鎮(zhèn))。始從元軍,后投明徐達部,立功授封,由此立業(yè)。定居于長沙,長沙北正街建有祠堂。 后裔有一支遷居于長沙縣榔梨鎮(zhèn),而長沙縣星沙鎮(zhèn)萬明村莊家巷一支,則來自榔梨分祠堂。莊家巷建有“莊氏祖祠”,堂號為“天水堂”,系天水派裔孫,現(xiàn)有人口300多人。 字輩詩云:如天以水,文一宏廷,昌嗣佑國,家道永興,本知百世,大戰(zhàn)南京,精誠澤遠,萬代恒升。
莊壺的后裔,為了謀求發(fā)展,有的遷往馬來西亞等地,歷經拼搏奮斗,已建基業(yè),碩果累累。
長沙莊氏還有一支來自湖北,監(jiān)利莊氏開基祖莊普真、莊普賢的裔孫,其中有一支遷往湖南長沙肇基創(chuàng)業(yè)。
八、株洲莊氏
株洲,古稱建寧,為位于湖南省東部偏北,湘江下游,東接江西省萍鄉(xiāng)市、蓮花縣、永新縣及井岡山市,南連省內衡陽、郴州二市,西接湘潭市,北與長沙市毗鄰。
居住在株洲莊氏源自廣東揭西上砂,來自梅縣丙村的莊氏,開基祖莊瑢,字榮德,行七郎,乃福建莊氏始祖莊森第18代孫,莊羅將軍之長子。莊瑢從泉州隨父護送端宗帝和衛(wèi)王趙昺入潮,在潮陽縣鐵山牛眠埔(今普寧月嶼一帶)暫住。不久,莊羅奉詔勤王,欽封護國將軍,協(xié)助文天祥抗擊元兵。
莊瑢與二弟莊隆隨父出征,轉戰(zhàn)江西,打了許多勝仗,后不幸潰師于汀澤津,父親以身殉國,宋軍撤離。莊瑢為避難逃往梅縣丙村落籍為家,后為梅縣莊氏肇基始祖,后代現(xiàn)居湖南株洲。
莊瑢的下傳世系為:瑢一余進一來英一政法一寧慶一法涌一成一玉(以下略)。
九、醴陵莊氏
醴陵市是湖南省縣級市,由株洲市代管。醴陵位于湖南省東部,東為江西省萍鄉(xiāng)市湘東區(qū)、上栗縣,北靠湖南省內瀏陽市,西接株洲市區(qū)以及株洲縣,南為攸縣。
醴醴陵莊氏始祖莊魁元,上傳世系不祥,元至順年間肇基于湖廣醴陵劉仙寨,迨后三代于洪武年間再官莊(今楓林鎮(zhèn))。族人分布于溈山、焦湖、陽坑,現(xiàn)有人口200多人。
醴陵莊氏世系表(1-6世)
第一世
莊魁元,生于元至順二年辛未(1331)年四月十一日辰時,終于明洪武三十年丁丑(1397)年五月廿三日辰時,享壽66歲。妣歐陽氏,生于元元統(tǒng)元年癸酉(1333)年正月二十日子時,終于明建文四年壬午(1402)年八月初八日辰時,享壽69歲。生二子:炳榮、炳華。
第二世
莊炳榮(魁元公長子),生于元至正十年庚寅(1350)年十月初八日巳時,終于明永樂二十一年癸卯(1423)年四月十一日未時,享壽73歲。妣劉氏,生于元至正十三年癸巳(1353)年四月初七日辰時,終于明永樂二十年壬寅(1422)年四月十一日未時,享壽69歲。生三子:景華、景云、景富。
莊炳華(魁元公長子),生于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年四月初十日巳時,終于明宣德二年丁未(1427)年八月初十日未時,享壽75歲.妣張氏,生于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年八月初七日子時,終于明宣德元年丙午(1426)年九月初四日申時,享壽74歲,查無嗣。
第三世
莊景榮(炳華公長子),妣陶氏,查無嗣。莊景華(炳華公次子),妣丁氏、譚氏。生五子:敬、賦、斈、仁、儉。
莊景富(炳華公三子),妣盧氏,查無嗣。
第四世
莊敬(景華公長子),妣凌氏。嗣子:存昭。
莊賦(景華公次子),妣胡氏,查無嗣。
莊斈(景華公三子),妣余氏,查無嗣。
莊仁(景華公四子),妣劉氏,生三子:存智、存銘、存昭(出嗣敬公)。
莊儉(景華公五子),妣王氏,查無嗣。
第五世
莊存昭(敬公嗣子),妣蘭氏,查無嗣。
莊存智(仁公長子),妣劉氏。生四子:政清、政興、政賢、錦華。
莊存銘(仁公次子),妣黃氏。
第六世
莊政清(存智公長子),妣彭氏,生四子:榮五、潮玉、莊珪。
莊政興(存智公次子),字邦鳳,妣周氏。生二子:榮九、榮十。
莊政賢(存智公三子),字邦麟,妣李氏。生二子:莊鼎、壽五。
莊錦華(存智公四子),妣楊氏,生一子:莊鐸。
第七世
莊榮W五(政清公長子),妣楊氏。生四子:廷湖、廷珍、廷玉、廷弘。
莊潮玉(政清公次子),妣王氏。生三子:廷瑤、廷理、廷連。
莊珪(政清公三子),妣胡氏。
莊榮九(政興公長子),妣劉氏。生五子:廷潤、廷禹、廷器、廷贊、廷望。
莊榮十(政興公次子),妣王氏。生四子:廷佩、廷根、廷章、廷環(huán)。
莊鼎(政賢公長子),妣李氏。生二子:廷寬、廷交。
莊壽五(政賢公次子),妣丁氏。生二子:鸞鳳、惟章。
莊鐸(錦華公之子),妣敖氏。生一子:廷璉